盡管工薪階層的工資永遠追不上房價,可買房的人沒見少,倒好像越來越多。蔡博士一般利用節假日看房,每到一處新樓盤,十有八九會發現,早有人捷足先登,房源已所剩無幾,以至媳婦常罵“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這讓他很傷自尊。
就拿10月份來說,據報道,融創·上城第3代花墅洋房,“80分鐘認購87套,突破1分鐘搶購奇跡”;綠地·英湖商務港“開盤當日,即告售罄”。而在當月中旬舉辦的長春秋季房交會上,5天時間即賣房4387套,成交金額達15.38億元。
年初選房時,蔡博士還不緊不慢,每到一地都仔細看樓盤質量,看戶型結構、前后樓距,甚至一天三次觀察采光情況。到年末,他已陷入恐慌之中,他發現,有些人根本不實地考察,僅憑售樓處提供的宣傳彩頁與戶型圖就定房。
這些買房的人是不是瘋了?買白菜還得挑上一挑呢!這樣的事兒,蔡博士遇得多了:彩頁上描繪“臨河而居,美景如畫”,現場一看,河是條發臭的河,兩岸垃圾遍地、污染嚴重;沙盤上顯示,樓宇緊臨運動場,視野開闊,采光充足,實地一看,運動場面積還不如一村小操場,又恰有兩棵大樹遮窗……還有那綠化率、容積率、使用率、生活配套設施,開發商很多時候“說得比唱得好聽”。
不過,也不能由此說購房的老百姓瘋了。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有關人員不是講了嘛——“2004年以來,長春市商品住房價格一直處于偏低水平,分析5年來的情況,長春房價漲幅在合理區域內”;“目前,長春市可售房源已不多,隨著企業投資信心的逐步恢復和增強,明年房地產市場將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買漲不買跌”,是一個要命的心理。越跌越觀望,越漲越要買。當然,這也怪不得老百姓,一方面有人有剛性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城市用地愈來愈稀缺”的理論,著眼于新地王一個接一個誕生的現實,越晚幾年買房,越負擔不起。蔡博士相信,在各方合力的作用下,有關部門“明年房地產市場成交量、成交額將創新高”的預言一定能圓滿實現。
買房的過程,就是心靈一遍遍受傷的過程
都瘋了,又都沒瘋,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怪象迷局,理工科出身、一直跟機器打交道的蔡博士理不清楚。不過,伴隨著一年來的購房歷程,他內心的痛苦是越來越清晰。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同學眼中,身居二線城市的蔡博士是幸福的:長春房價平均才4000余元/每平方米,僅相當于發達城市的1/2,甚至1/5。每每同學相聚,他們都會表情夸張地大呼小叫,慫恿蔡博士趕快買房。
2002年剛就業、結婚那陣,蔡博士無力購房,一直寄居在父母家不足100平方米的老宅中。如今職場打拼數年,和妻子省吃儉用攢下40萬元,又計劃要個小寶寶,買房確實成為他的強烈愿望和生活必需。
攤開長春市樓盤圖走筆圈地之際,蔡博士一度信心十足:自己工作穩定,月收入6000元,太太在高校當講師,月薪3000元,在當地工薪階層中都還算可以;夫妻兩人年富力強,手握40萬元積蓄,又是在“房價偏低”的二線城市——他們買不起房,還有多少年輕人買得起?
考慮到老人、孩子,將來三代同居,蔡博士的置業計劃如下:面積140平方米左右,戶型4室2廳2衛,多層建筑,三樓或四樓為宜,采光充足;小區環境、物業、供暖好;地點不能太偏,生活便利,周邊有優質小學,臨近公園最理想。
一處處樓盤跑下來,蔡博士很快發現自己的計劃太奢侈,太自不量力——符合標準的樓盤鳳毛麟角,偶有心儀之處,房價已達每平方米七八千元,即使將40萬元家底拱手奉上,還要背負90萬元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