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生表示,這些“洋垃圾服裝”,有污漬、霉點,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有的衣服甚至已經腐壞,一般1塊錢1斤。商家拿貨回來后,挑挑揀揀,稍作處理就擺出來賣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成為攤檔上的商品,是比較暴利的行業,所以即使有悖道德法規,還是有很多不法商販在做這門買賣。
睇真啲
分辨洋垃圾服裝
1.找不到同款
楊先生表示,由于“洋垃圾服裝”是四處撿來的,所以碼數一定是不全的,基本就是一件,沒有同款其他號碼。
“洋垃圾服裝,一般都是以單件出現,很少有相同的款式和規格。大家可以想一下,要把從各種渠道收來的垃圾(以斤售賣)分類整理,如果從成千上萬件舊衣服中找出同款打包,不僅勞心勞力而且增加成本,一心奔著利潤的黑心商人絕對不會這么干!”
2.衣領袖口舊
“另外,洋垃圾服裝因為被長期穿過,洗過很多次,所以商標會卷曲、松斜,發黃發舊,規格、號碼模糊不清。被撿回來后要經過多次清洗打磨,所以衣服的扣子、袖口和領口等容易臟的地方看起來會比較舊。”
3.肘部有褶子
“第三步看關鍵部位的新舊程度,如腋下、肘部、領口等。”
楊先生介紹,洋垃圾衣服被穿過,腋下和肘部因為經常會彎折,所以很容易產生褶子,新衣服則不會有這個問題;洋垃圾衣服的領口因為經常會和脖子摩擦,所以會有很明顯的穿過的痕跡,比如發黃、有光澤等。如果是毛衣,則要看是否有起球,很多球球的毛衣可以肯定是被穿過。
4.異味或香味
“還有其他的一些輔助的判斷方法,比如看紐扣和拉鏈是否失去光澤或者鍍層脫落;縫線是否有脫落,鎖連是否有開線;衣服是否有特殊的氣味,這個氣味不僅指舊貨的味道,有時候有香味,是批發商為了掩蓋異味噴上去的;最搞笑的是,還有可能在從服裝的里面發現屬于個人物品的標記,如字跡等。”
珠江口嚴查“洋垃圾”走私
大鏟海關從9個集裝箱中查獲“廢舊電池”、“廢舊線路板”共2.16噸,“廢舊電腦硬盤”2.38噸
羊城晚報訊記者孫朝方、張林,通訊員孫永民報道:“洋垃圾”污染生態環境,極大地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海關總署和廣州海關的總體部署下,大鏟海關緝私分局利劍出鞘,誓保一方水土平安。
3月15日中午,一艘進境船舶引起了海關值班關員的注意。結合相關資料,風險分析小組認為此船存在走私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的嫌疑。經請示關領導后,向目標船舶下達停航指令,對其裝載的高風險貨柜和貨物進行一次重點抽查。
打開柜門,一陣陣刺激性氣味撲鼻而來。這批貨柜已在海上封閉運輸了十幾天,各種廢舊金屬堆放在一起,加之氣溫升高,艷陽之下熱氣臭氣蒸騰在一起,尤為嗆鼻。由于查驗碼頭不具備“廢五金”監管條件,為了盡快摸清情況,監管科關員決定爬入貨柜內進行查驗。
陸帆和搭檔劉田力手持電筒,登上梯子從貨柜上方匍匐進入貨柜。刺鼻的惡臭強烈刺激著呼吸道,越往深處,空氣越稀薄污濁,連呼吸都困難,不得不折返出來,呼吸兩口新鮮口氣又立馬鉆入貨柜。如此幾次,終于在距離柜底3米左右的一堆貨袋底部間發現一個包裝不同的袋子。割開包裝袋后仔細辨認,袋中就是國家明令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廢舊電池”!
到港后,大鏟海關緝私分局的關員們鉆進40尺的、塞滿垃圾的集裝箱柜里人工檢查。
3月15日-16日,大鏟海關緝私分局從布控的9個集裝箱中查獲“廢舊電池”、“帶電子元器件的廢舊線路板”兩批共2.16噸,“廢舊電腦硬盤”四大袋,總計2.38噸,打響了珠江口海上反“洋垃圾”走私的第一槍。(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