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鎮橋河村村支書夏治民是縣上培養的核桃技術能手,他擔任村核桃產業協會會長,引領村民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全村1681畝耕地,其中1359畝建成了優質良種核桃園,加上25度以上荒坡造林,該村僅核桃產業一項年收入510多萬元,2012年全村1803人人均年收入2632元。城關鎮尖角村廟坪組村民張正龍,1998年承包村里12畝荒坡,按每株7.5元買回100株良種核桃苗,由于不懂技術,100株核桃苗死了一半,張正龍非常心痛。他虛心向陳虎明學習核桃栽植和嫁接技術,很快成了技術能手�,F在,他的12畝核桃園已擴大到14畝,核桃已進入了豐產期,年收入3萬多元。
像王玉峰、夏治民、張正龍這樣經過縣、鎮政府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的農民技術員人數在洛南縣已達2萬多人。
農民增收“金蛋蛋”
石坡鎮羅窯村四組村民樊喜平,1997年開始在自家房前屋后、路邊、河邊、坡底、地畔等“四旁”栽植百余株核桃實生苗。2002年樊喜平又在自留地新栽早實良種核桃苗67株,2005年開始掛果。目前共有核桃樹300株。2012年核桃收入1.5萬元,現在2個孩子已上大學,家里修了一個溫棚養豬場,沼氣供能,沼液種樹務菜養花,日子過得滋滋潤潤。
景村鎮韓灣村一組陳有民2011年承包了10畝良種核桃園,2012年賣青皮核桃共收入4.52萬元。
石坡鎮九組的倪忠厚,家里栽有15株成齡核桃樹,利用退耕還林和房前屋后栽400余株,2003年每市斤售價3元,收入4000余元,2006年收入5000余元。
石門鎮安溝村8組村民苗霞家有4口人,原來在石門鎮開了一個小藥店,2001年春季,她看到鎮上人都在種植核桃,經過一番思考,她覺得種植核桃是個比較穩定的好事情,她就承包了村里40畝品種老化、沒有效益的蘋果園,當年就砍掉蘋果樹,一次性栽種核桃1600株,經過3年多的精心管護,她家的核桃園開始掛果,并逐年增產。在核桃生產中,她發現自家的核桃園1年單是施肥就需四五千元。從減少投入和擴大生產著眼,她決定增加養雞項目,利用雞糞作為核桃樹的肥料,同時,養雞也是順手的生意,搞好了這項工作,每年就能節約四五千元核桃肥料錢,實現種植養殖雙贏。
苗霞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從親戚朋友處借錢,建起了標準化雞舍,養雞5000多只。將雞糞晾干,并進行發酵15天后用于果園施肥,實現了核桃綠色無公害生產。她的種、養模式為她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她家的核桃每畝總是比別人多收十幾斤核桃,每年收入10多萬元,人均收入25000元。在她的帶動下,如今石門街社區群眾發展核桃的勁頭更大了,全社區發展核桃1100多畝,年收入130多萬元。
石門鎮是洛南縣的核桃大鎮,現有核桃面積40萬畝,全鎮20個行政村中,村村組組和戶戶都種植了核桃。全鎮核桃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大戶有150多戶。與苗霞核桃園相鄰的是橋河村的核桃園,橋河村主任夏治民告訴我們,現在全村1657畝耕地中,已有1400畝耕地建成了核桃園,僅核桃一項人均就能收入3600元左右。一組村民張三學,現在種植核桃20多畝,一年核桃收入達到7萬元左右�,F在,全村年收入核桃在2萬元以上的核桃戶有80多戶。
龍頭企業已建成
在洛南縣工業園區陶川片區,一個占地31.8畝、規劃總投資3.5億元的核桃深加工企業——洛南縣天玉油脂科技有限公司已初步建成。該公司依托洛南乃至商洛優質高產核桃資源優勢,是集核桃儲藏、加工、科研于一體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研發企業,先后與中國農科院、西安油脂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對核桃加工進行科研開發。其中核桃油生產工藝、核桃連續脫殼工藝和核桃多肽粉制作方法三項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兩項技術正在申請國家專利�,F正與維維集團商洽兼并合作,主要開展冷榨、蛋白、多肽等六大產品系列研發。一期項目投產運行,可實現年產值1.5億元、稅金990萬元。整個項目建成后,年產值12億元、稅金9730萬元,可輻射帶動洛南及周邊地區核桃種植70萬畝,年可為果農增收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