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記者 余婷 肖云)秦嶺深處的閆村鎮距離商州城南31公里,經濟來源主要是勞務輸出。59歲的胡鋼也曾是勞務大軍中的一員,但他而今卻在家鄉養起小尾寒羊,過著富裕的生活。
胡鋼是閆村鎮沙河灣村二組人,以前家里的經濟收入全靠出門打工所得,他干的技術工工資比普通工高出許多,但隨著年紀逐漸變大,活不太好找,體力也逐漸跟不上了。四年前的一天,他在四川省青川縣金子山鄉打工,老板對他說,“老胡,等你到了六十歲,就讓你兒子給你發工資去吧。”“別說到了六十歲,就是到了七十歲我都不會讓我兒子給我發工資的。”胡鋼回答說。
聽到老板那么說,胡鋼當時心里挺不是滋味。但是老板的話也提醒了他,過兩年打不了工了錢從哪里來?從那時起,他便思索著掙錢的營生。
沙河灣村是高寒山區,砂質土壤,核桃種在這里都發不出芽,雖說這里的氣候條件適合種天麻,但天麻產業因市場價低已開始走下坡路。一次偶然的機會,胡鋼在電視上看到陜北那邊養殖小尾寒羊,生長發育快,多胎高產,并且適宜在高寒干燥的氣候下養殖。反復思考后,老胡決定在家養小尾寒羊。
2010年,老胡從陜北買回47只羊,加上蓋圈舍等,投資近7萬元。在距離村子2公里的松樹溝垴,老胡建了臨時住處和羊圈,每年農歷2月前后,他帶著食物趕著羊群住進山里的臨時住所,十來天下一次山給他和幫忙看羊的藏獒買食物,十月過后,天氣漸冷,山上的樹葉、草都枯萎的時候,他就趕著羊群下山,將羊圈起喂養。“我一天下來要走二三十里路,布鞋一年要穿爛三四雙。”老胡指著腳上的鞋說,每次趕羊,衣服被樹枝掛的一綹一綹的,就像打仗回來的。
47歲的胡振是老胡的弟弟,他把家安在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因家里負擔較重,便回來和老胡一起養羊賺錢。去年老胡賣羊收入了10萬元,弟兄倆每人平分五萬元錢。“養小尾寒羊比較穩,比打工強多了。”胡振說。其實老胡的小尾寒羊也賠過錢,那是在第一年的時候,老胡和弟弟不熟悉小尾寒羊的習性,也不懂得防疫,賠了2.1萬元。后來,在鎮上蓄牧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們慢慢掌握了一些常見疾病的防治,接下來的三年一年比一年掙錢多,現在,老胡兄弟倆已成為飼養小尾寒羊的專家了。在老胡的帶動下,商州區黑山鎮、麻池河鎮、山陽縣干岔溝等地也陸續有人開始飼養小尾寒羊了。
“小尾寒羊比起波爾山羊、奶山羊,來錢更快。”老胡說,小尾寒羊對環境適應性強,生病少,繁殖率高,2年5胎,一胎3—5只,小羊羔養一個月養到30斤能賣850元,成品羊一只能賣兩千三四,連羊毛都能賣錢�,F在老胡的羊群共有84只羊,前不久剛賣掉74只。
老胡說,今年天冷的早,再過幾天就得下山了,考慮到年紀越來越大,整天追在羊后面跑,有些吃不消,就打算成立一個養殖場或者專業合作社,把羊圈起來養,也給羊一個合法的身份。目前,村上已經幫他找到了合適的場所,下一步就要辦手續,給羊建個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