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陳波)在他還是襁褓中嬰兒的時候,右腿發育不良,以至于長大后落下終身殘疾。但他并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勁兒和堅強的信念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他補過鞋、當過石匠、做過信用社的信貸員,建起了全縣第一個私人水電站。如今年過六旬的他第二次創業,搞起了養殖業。他就是山陽縣銀花鎮上店子村殘疾人賈平權。
身患殘疾腦子活
11月10日,記者走進山陽縣銀花鎮上店子村賈平權家。這是一個很大的四合院,61歲的賈平權和雇來的兩個村民正用粉碎機打玉米用于釀酒。他一瘸一拐地走過來告訴記者,院子兩邊的小廠房里擱的是磨面機、剝皮機、壓面機等各種機器,這些家庭小產業凝結了他半輩子的心血。
8歲那年,母親因病離世,家里只有賈平權和略有些癡呆的哥哥與父親相依為命。從上小學開始,由于走路不方便,賈平權每次放學都是最后一個回家�?粗渌瑢W每次都比自己走的快,賈平權并沒有感到自卑,而是在心里默想:如何才能使自己和其他同學同步前進?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那時剛滿10歲的他回家用4個木頭輪子做了個簡易的手推車。當他把這個“小發明”推到學校之后,引起了很多同學的興趣,此后每次放學,其他的同學都爭著用車把他往回拉。學校里的老師聽說此事后,夸他是個腦子靈活有智慧的人,“自從有了這個‘交通工具’,我也能和其他同學同步前進了。”談起少時的往事,賈平權充滿了自豪。
上世紀六十年代,賈平權家里的草房成了危房,父子三人只好住在生產隊的牛棚里。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還在上學的賈平權利用課余時間開始學著補鞋修鎖,并且拜師學做石匠。上初中的時候,他還借了一個照相機在學校照相以賺取零花錢。
創業之路艱辛多
1973年,賈平權被村上抽調到醫療站當藥品調劑員,一干就是7年。在這期間,身有殘疾的他娶媳婦成了大問題。“從24歲開始,別人先后給我介紹了7個對象都沒有說成,原因是她們覺得我有殘疾,跟著我過不上好日子。”賈平權說,直到29歲的時候,才在洛峪村娶到了現在的媳婦。
改革開放初期,眼光獨到的賈平權抓住了創業的時機。他看到村民每年將打好的麥子拿到河邊用石磨磨面,費時費力,于是就決定和朋友一起籌了100元買了村上第一臺柴油機和面粉機。買回的新機器果然奏效,整個村的村民都把糧食拉到他這里磨面,也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是每天用機器給別人磨面也不是件輕松的事,賈平權說,經常得熬到深夜,特別是到了冬天,柴油機機油就被凍住了難以啟動,有時兩個人就得輪番啟動,等柴油機啟動了,人也累的腰都伸不起來了,所以現在腰椎都疼。
村上通電后,賈平權先后購買了自動上料面粉機、玉米剝皮機、粉碎機、壓面機、脫粒機,并建立了廠房,成為村上名副其實的“小加工廠”。1996年,在賈平權的創業之路上意義非凡,這一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建一座私人水力發電站。當時身邊很多人都覺得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賈平權卻做到了。他告訴記者,當時銀花大渠水深壓力大,加之那時電力緊缺,他就投資70多萬在第二年成功建成了云泉福利水力發電站,并在運營當年與縣供電局順利并網。水電站的建成為賈平權每年帶來十幾萬的收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7·23”水災把這一切都毀壞了,那座發電站自從水災過后就關閉了,至今無人問津。1999年,賈平權被聘用為信用社信貸員直到2006年8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