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張 萍 吉文艷)在丹鳳縣廣場路有一家看似很不起眼的皮鞋店,店內三面貨架上擺放著各種款式新穎的手工制作皮鞋。這家店是丹鳳縣城里最早的一家手工皮鞋制作店,也是現在唯一的一家。在機器化日益發達的今天,這家手工制鞋小店在激烈的競爭中頑強地存活了下來,并開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抓住機遇創事業
手工制鞋店的主人叫魚濤,今年49歲,商州人。魚師傅15歲初中畢業,恰好趕上溫州的皮鞋廠來商洛農村招工,從此便與皮鞋結緣。在溫州皮鞋廠,出身農村的魚師傅勤勞踏實,聰明好學,很快就掌握了皮鞋制作的工藝流程。“我在溫州皮鞋廠干了幾年后,商州的皮毛加工廠招人,我便回來了。”魚師傅說,當時商洛的皮革加工業相比南方發展晚,他那時雖然年輕,但因為在外面干了幾年,懂得手藝,在廠里已經算是師傅,可以帶徒弟了。
1994年,丹鳳縣商鎮的皮毛加工廠缺少技術人才,魚師傅又被派去了商鎮,在商鎮,魚師傅收獲了他的婚姻,也迎來了事業的開端。經人介紹,魚師傅與丹鳳女孩王敏珍相識,兩人完婚后,妻子的親戚朋友聽說魚師傅是在皮毛加工廠上班,就托她從廠里買皮鞋。“當時縣城里還沒有手工制皮鞋的,人們知道手工制出來的鞋結實,皮子好,所以要買只能去商鎮。”王敏珍笑著說。魚師傅看到了這個商機,瞅準了丹鳳的這塊市場,與妻子商議后,辭掉工作,貸了兩萬塊錢,在丹鳳縣城開起了手工皮鞋制作店。
手工制鞋受青睞
“做鞋的工序其實是很復雜的,從裁斷皮板到制鞋幫,再到制底,零零碎碎加起來有20多道工序,需要敲打上千次。”魚師傅給記者介紹道,做鞋前要給顧客量腳,畫出腳型,再量出趾骨、跗骨的圍度,腳腕的高度,最后量腳的長度,所謂衣不差寸,鞋不差分,一只鞋的誤差不能超過兩毫米,超過的話,穿著就不舒服了;最麻煩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繃楦,一只鞋繃楦大概需要70多顆釘子。
魚師傅對做鞋精益求精,再加上90年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都講究穿皮鞋,手工制鞋店的生意越發紅火。“那時候一雙真皮皮鞋至少要七八十塊錢,訂一雙鞋一星期才能拿貨,可每天的訂單依然很多。”妻子王敏珍說,自從開店后,她就成了丈夫的學徒兼幫手,由于訂單量大,她負責制幫,其他工序都交給丈夫,兩人常常為了按時給顧客交貨,忙到半夜兩三點。“那時雖然忙,但忙的樂呵啊,兩萬塊錢的貸款用了近一年就還上了。”王敏珍自豪地說。
量腳裁鞋合心意
腳是人的第二心臟,鞋子舒適與否至關重要,手工制鞋的最大好處就是量腳裁鞋,魚師傅的手工制鞋店給很多買不到合適鞋的人解決了難題。丹鳳西街有一個殘疾人,左腳不著地,平時行走都是靠右腳和拐杖,每次都是右腳鞋穿壞了,左腳的還新著,加上右腳長期用力變了形,一般的鞋穿著都很不合適。自從有了魚師傅的手工制鞋店,他便有了私人定制鞋,“我們按照他的腳型來做,而且每次專門給他把右腳多做一只,這樣他做一次鞋就能穿好長時間。”王敏珍邊與記者聊著天邊給進店的一位顧客拿上星期訂做的一雙鞋,而這位顧客自己也是一位鞋店的老板,他告訴記者,他賣的鞋都是從外地進的,自己的腳太胖,自家店里的鞋都穿不上,沒有在魚師傅店里做的鞋穿上合腳。
在魚師傅的店里,記者發現有一些鞋雖然看著很光亮,但細看,鞋幫上卻有細微折過的痕跡,就在記者疑惑時,王敏珍笑著解釋道:“一些顧客在別家店買的鞋穿上幾次后覺得不合腳或者覺得樣式不好看,就拿到我們店里改,這些都是顧客的翻新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