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見習記者 陳 琛 記者 肖 云)商州區牧護關鎮秦嶺村五組的馮浩峰,正在給我們講述自己艱辛的創業歷程,他黝黑的臉上滿是堅毅的神情,他說:“我現在的想法就是帶領大家把香菇種好,市場行情沒人能保證,但是我可以向大家保證香菇的成活率和質量。”
打開致富門
1985年,初中畢業的馮浩峰跟隨親戚一起到西安打工,他在街上賣過菜,也在工地上當過苦力。“老人年紀大了,孩子眼看著也要入學了,我就想著要是在家門口找一個掙錢的營生,能照顧到家人就好。”
2001年,馮浩峰在西安菜市場發現了自己尋覓已久的致富項目——種植香菇。家鄉海拔高,溫差較大,氣候條件特別適合冬菇生長,也剛好填補了這個階段市場對香菇需求量大,而其他產地無法供貨的空白,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恰好在這時,浙江養菌大戶到鎮上考察,打算在牧護關鎮搞試點種植香菇,馮浩峰決定跟著他學習種植技術和經驗。同年,馮浩峰投入1萬元,在自家的一畝地里搭起3個大棚,進了5000袋菌種,開始了香菇種植之路。
艱辛種植路
種香菇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很多人看到繁瑣的工序,就打起了退堂鼓。尤其是冬菇,要在農歷十一月、十二月購進菌桿做成菌袋,綁袋完成后,用攝氏100度高溫的爐子進行36個小時的滅菌,3萬袋的菌棒就得花一個月來完成這些工序,而牧護關冬天氣溫格外低,這給作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幾乎天天得熬夜,白天雇人來幫忙,晚上還就得自己上,擔心出岔子。”回想到這個階段的工作,馮浩峰的眼里不自覺地流露出略微的疲倦。
2002年4月,因為技術不到位,加上下了五六天的連陰雨,馮浩峰家里的4個香菇大棚全倒了,菌膜也損壞了。本來馬上要出菇了,只能眼看著出菇量大大降低,重新搭建大棚,盡量減少損失。
2003年,終于收獲了香菇,他們滿懷希望裝車拉到市場出售。誰知當香菇拉到西安市場上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淹沒了整個市場,所有的香菇都泡了水,只能當垃圾倒掉。馮浩峰不光賠了所有的香菇,還要賠上運費,這樣一來又損失了兩萬塊錢。他的心情真是糟糕到了極點,“無可奈何啊,大家都感覺特別難受,不知道回家怎么交代,卻也只能回家。”
2004年,馮浩峰總結了前幾年雜苗感染、消毒不到位等技術問題,掌握了種植要領,從一個對種香菇一無所知的外行變成了一個精通種植的專業戶。慢慢擺脫了虧損的狀態,種植步入了正軌,于是,他去信用社貸款擴大香菇種植規模,開始了香菇種植新階段。
2013年,香菇行情穩定,平均能賣到4元一斤,馮浩峰種植的3萬袋香菇,一個菌棒賺2元,一年下來凈賺6萬元,家里3個孩子上學的學費還有日常開銷,就靠馮浩峰的這些香菇維持,日子慢慢富裕起來了。
全村齊發展
看到馮浩峰種植香菇掙了錢,周圍的村民也紛紛種起了香菇,從秦嶺村本組擴展到秦九村、秦政村,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香菇種植中。“我能干成,你們也能干成;我能賺錢,你們也能賺錢。”馮浩峰始終以一顆樸實的心,接待所有來考察學習香菇種植技術的鄉親,耐心地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我總是告訴他們,只要學到技術,能把香菇種出來,就成功了。”
今年8月,以馮浩峰名字命名的“浩峰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社員達到20戶,香菇種植面積達到100多畝。“因為大家都信任我,覺得我誠心為大家辦事,所以一致決定用我的名字來命名,這讓我覺得肩頭的責任更大了,我會帶好頭,給大家帶來更大的效益。”合作社成立后,給種植香菇的村民帶來了便利。只要有機會,大家就湊在一起,探討種植技術,分享種植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