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陶繼續 蕭 軍 余雙套)“路不平,燈不明,有女子不嫁亂坪……”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對洛南縣麻坪鎮云蒙山村的描繪,而今這里卻成了遠近有名的美麗鄉村。路變了、房變了、人的精神面貌變了……這一切的變化都記錄著村黨支部書記陳根新為實現百姓幸福夢的追夢足跡。
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是我的責任,這是陳根新初次當選人大代表和村黨支部書記時的承諾。擔任人大代表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那年的正月初六,他就領著全村干部群眾修通了7.5公里沙石路,路面寬7米。修路時要征地、賠產、挪樹、開山、炸石,哪里最艱苦,哪里總有陳代表的身影。幾年間,憑著責任和毅力,村組20多里的道路得到硬化,修建便民橋5座。如今,云蒙山村“水泥路,平展展,摩托上下一溜串”,交通條件大大改善,群眾出行極方便。
2009年的一場特大旱災,河道干枯,人畜飲水困難,莊稼面臨枯萎,是他帶領村里的青壯年用了十天時間,挖井17眼,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隨后,他又發動群眾籌資投勞,利用云蒙山上的自然水源,拉通了四個村民小組的自來水,200多戶、600多名群眾因此受益�,F在,全村13個村民小組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
“我原先的名字叫‘來運’,希望我這一輩子時來運轉,過上好日子,但是我相信,幸福掌握在勤勞的雙手中,我是村干部我就要領著村民致富。”陳根新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十年前年擔任生產隊長時,他在本組開辦木器廠、醬油廠、養雕廠,現在他擔任了人大代表和村干部,而他帶領村民實現致富的夢一刻也沒有停止。為了養好雞,他領著幾個村民外出學經驗,深入養雞戶學技術,把風險留給自己,帶頭養的第一批4000只雞見效后,才讓其他村民開始養雞,現在村民中有12個養雞大戶,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了飼料門市部,實行了產供銷一體服務的格局,年收入150多萬元,人均增收900元以上。示范的作用是無窮的,村民汪春堂、劉厚喜等人組織的勞務輸出隊伍發展到了400多人,年創收1000多萬元,云蒙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勞務輸出村。
“頭岔有個張嶺村,家家戶戶像野人”這是以前該村張嶺組十幾戶人家留給外人的印象。這里吃飯都沒水,更別說洗臉了。有人把這句順口溜當做笑柄,但刺痛的是他的心。他多方聯系與爭取,張嶺組25戶群眾從坡頂搬到了大路邊,近100人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徹底改觀。如今,張嶺人房前屋后栽滿了櫻桃樹,每到五月,他們總是熱情地招呼遠路近道的朋友,分享他們的“甜蜜”。
為了建設美麗鄉村,他請來專家對全村從居住休閑到產業布局進行了規劃、設計。2012年底,新穎別致、具有山區特色的“移民樂園”拔地而起,141戶已遷居新址,家家用上了太陽灶和太陽能熱水器。然而他卻掛上吊瓶,躺在自家的床上。原來為了節約每一分錢,確保工程質量,他除了吃飯、上廁所,幾十天很少離開工地,由于積勞成疾,幾次暈倒在工地上不省人事。如今的陳根新視野更加廣闊,他又根據發生在云蒙山“沉香傳說故事”,編織著鄉村旅游夢想。他提出的《關于開發“云蒙山”旅游景區的建議》受到了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云蒙山風景區正在規劃和建設之中。
67歲的陳根新,像一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老“牛”,一心一意為了百姓的幸福夢,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