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調到商縣廣播站從事編輯記者工作。1982年6月的一天,時任站長的馬妙成知道我文化水平低,進修提高的愿望迫切。就從商洛地區廣播事業局宣傳科,為我爭取到省委宣傳部分配商洛的2名培訓指標中的一個名額。7月初,我就和山陽縣廣播站的牛吉富同志,參加了為期一年的全省第三期新聞干訓班。培訓班設在陜西日報社,主要講課的有西大、陜師大、政法學院等院校政教系、中文系、新聞系的著名教授、著名學者。還請陜西日報、省電臺、電視臺等省級新聞單位及中央新聞單位駐陜記者站的著名編輯、記者傳授寫作知識和編采經驗。
1983年6月培訓班即將結束,一天下午飯后,參加培訓班學習的陜西日報社的一位女記者,引來了一位年輕英俊的男子,說專門來陜西日報社找我的。我們握手問好,坐在報社大院的花園旁,聊了許久。從談話中我了解到,他就是《人民日報》社科技部的景險峰老師,景老師是咱陜西關中人,妻子在西安郊縣工作,這次人民日報社編輯記者輪流駐站,他就要求來陜西駐站。他聽到我也在新聞培訓班學習,就來陜報找我。他說,自從三年前我的那篇“建議”在人民日報刊登后,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呼聲強烈。已引起國家教育部高度重視,教育部已組織專家考察、研究國內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制定應對措施,相信一個跨行業、多學科的函授綜合大學,不久將在中國誕生。最后,他鼓勵我培訓班結業后,繼續堅持自學,積極工作,為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做出貢獻。
培訓班結業時,我取得較好成績。三年后又參加了全國新聞干部統一考試,獲得了“全國新聞干部大專文化資格證書”,不久,入了黨,還被評為新聞編輯職稱。業余文藝創作也有進步,先后加入陜西作家協會、陜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音樂文學協會。這些都是走自學之路加上參加培訓取得的成果。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包括電大函大等)風起云涌,至今熱潮不減。每年自考期間,我都激動不已,心中暗暗為這些自考生鼓勵、祝福,同時想起人民日報社科教部的景險峰編輯,不由自主地念叨著他的名字。沒有他的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我的稿子就沒有在《人民日報》刊登的機會,正是那個契機,給了我勤學成才的動力,使我走上了新聞工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