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扶干部將明白卡上墻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李端強 孫傳卿 李治軍)時值寒冬,走進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村,變化隨處可見,王家坡組2600米長的景觀河堤全部竣工,獅子溝旅游商業步行街、龍鳳灣等處安裝了120盞太陽能路燈,自來水工程、冷水魚養殖池塘、梅花鹿養殖場均已完工。“雙包雙促”實施以來,像這個村一樣,商南縣許多貧困村、貧困戶正步入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2014年,商南縣把“雙包雙促”扶貧攻堅作為密切干群關系、促進低收入村經濟發展、改善貧困群眾生活的重要載體,著眼“五個精準”,科學規劃,定好項目,創新做法,奮力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到目前,該縣確定包扶項目9大類639個,確立貧困戶增收項目11789個,啟動實施了8253個,已累計投入資金3120萬元,投入水泥4723噸,對56個村莊環境進行了整治,新修和改造村組、入戶水泥路69.6公里,硬化庭院1.5萬平方米,培育包扶村示范點17個。
創新方法打好“組合拳”
針對本輪扶貧“爬坡越坎”“啃硬骨頭”的嚴峻挑戰,商南縣從貧困對象確定、致富難題破解、包扶措施“落地”等關鍵環節,大膽探索、創新,實行了四項該縣獨有、湊效管用的好做法。
開展大走訪大調研,貧困底數摸得準。為避免出現以往扶貧開發中存在的貧困人口底數不清、情況不明、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投入多、成效不明顯等問題,切實定準貧困對象、找準貧困原因、選準貧困產業,實施真正的精準扶貧,2014年5月份,商南縣組織開展了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從縣直100個單位和13個鎮,抽調1565名干部組建了164個工作隊,由科級領導帶隊,深入164個村54797戶開展調查摸底,詳細了解農戶的住房、現金收入等情況,測算他們2013年的收入,掌握致貧原因、致富愿望、脫貧途徑等信息。走訪完所有農戶后,商南縣對摸底情況進行了匯總,并按照中、省、市貧困線標準和貧困發生率,初步擬定了貧困村、貧困戶名單,再反饋給13個鎮,各鎮又以村為單位召開村民代表會進行評議,并將評議結果張榜公布,無異議后,正式確定了貧困戶。該縣“組組到、戶戶到”的大走訪大調研活動,摸準了貧困底數,為實施“一戶一策”的精準扶貧提供了詳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下派“第一書記”,包扶責任落得實。“雙包雙促”扶貧攻堅啟動后,商南縣積極探索,創新實施了黨建聯建制度,向貧困村下派“第一書記”,夯實基層黨組織基礎,凝聚合力,增強扶貧實效。該縣確定了100個縣直部門單位、13個鎮與包扶的126個貧困村黨組織“一對一”組建聯合黨支部,由各部門單位、各鎮主要負責人擔任所包貧困村的“第一書記”,主要負責充實配強村級班子,夯實基礎,加強所包村的黨組織建設。同時結合村情實際,聽取群眾意愿,牽頭制定脫貧規劃,選準產業和項目,統籌村里的返鄉創業農民、產業大戶、致富能人等力量,共同推動規劃分步實施。
為充分發揮“第一書記”的作用,商南縣制定出臺了“第一書記”到村任職管理辦法,對他們駐村包扶工作進行考核,規定“第一書記”每月至少駐村工作4天,每半年向當地鎮黨委匯報一次工作。此項制度實施后,該縣126名“第一書記”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紛紛發揮部門單位優勢,把項目、經費、物資、信息、人才等資源向包扶村、貧困戶傾斜擺布,為所包村辦實事解難題,發揮出很強的引領、協調作用。過風樓鎮小栗園村過去班子不穩定,許多事情解決不了,群眾上訪多,對扶貧不冷不熱。“第一書記”李五一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后,積極爭取物資,根據輕重緩急先后幫村里建起了文化廣場,修通了1公里多的斷頭路,為4個組修建了通組水泥路,聯系神州實業公司在村里搞技術培訓,將訂單業務送到貧困戶手中,讓他們在家里掙“工資”……一件件實事重新樹立起該村黨組織在村民中的威信。曾在鄉鎮工作20多年的金絲鎮江西溝村“第一書記”田傳宏不僅給村上班子傳授工作方法,還帶頭為村里辦實事,為該村移民小區新建了文化廣場,配備了健身器材,為4個組安裝了太陽能燈86盞,直接受益群眾500余人。
商南縣下派的“第一書記”除了強化基層黨組織、實施好本輪扶貧外,還積極組織村上的能人、黨員,對第一輪未包扶的貧困戶脫貧打基礎,為第二輪扶貧“預熱”。
推出財政貼息貸款,破解脫貧資金難。在“雙包雙促”入戶大走訪大調研中,商南縣了解到,貧困群眾脫貧最大的障礙是資金短缺。針對這一難題,商南縣委、縣政府“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充分討論,結合縣上實際,研究制定了資金扶持政策,決定從2014年起,加大項目資金整合,按照“分類爭取、集中使用、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每年整合茶葉、油茶、生豬、中藥材種植等產業發展資金1億元,重點用于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同時,縣財政在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兩家承貸機構設立了3000萬元“雙包雙促”扶貧專項基金,用于貧困戶發展產業貸款的財政貼息,按每戶不超過5萬元、最長不超過3年的標準,對有發展能力、具有產業項目支撐的貧困戶產業貸款進行全額貼息補助。為規范這部分資金管理、方便群眾貸款,確保使用效益,該縣協調資金承貸機構制定了貸款管理實施細則,規定了使用范圍、貼息標準和方式等。借助這一政策的扶持,該縣許多貧困戶拿到了貸款,著手發展致富產業。
精準實施產業項目,確保戶戶能增收。產業是貧困戶增收的最主要載體。商南縣確定了“一村一策、一戶一法”“項目扶貧、產業帶動”思路,并將近期脫貧和長遠致富相結合,統籌考慮規劃,實施短期、中期、長期項目配套,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短期項目以勞務輸出和袋料香菇種植為主,中期以生豬、肉雞、梅花鹿養殖,油用牡丹、中藥材種植等為主,長期以發展農家樂,茶葉、油茶、核桃、速生楊等經濟林栽植為主。產業培育因地制宜、因戶定項,確保每一戶貧困戶逐年穩定增收。
三大模式對癥解難題
在“雙包雙促”扶貧攻堅中,商南縣摸底確定貧困戶13781戶,本輪只能包扶7156戶,根據規劃,剩余的貧困戶將只有在2017年第二輪扶貧包扶中落實,這樣勢必會讓這一部分貧困戶在發展的道路上與其他人越落越遠。為了讓他們與本輪貧困戶“同步走”、同步發展,商南縣積極探索,推出三大模式破解這一難題。
園區承載模式。以試馬鎮為代表,依托在建的現代農業園區,吸納多家農業企業入駐發展畜牧業、種植業等。貧困戶出租流轉部分土地,留部分土地種植農作物,他們回收地租獲得一部分收入,又可就近在農業園區務工,在家門口掙“工資”,實現增收。該鎮受益群眾包括試馬、大坪、郭埡、紅廟4個村,僅務工一項,就安置300多人。據了解,郭埡村承建1000畝無性系茶園的企業今年就為當地農民支付土地租賃費、勞務費160多萬元。
村企共建模式。以過風樓鎮小栗園村為例,包扶該村的商南縣總工會針對村里耕地少、閑散勞動力多卻沒有好的增收項目的實際,利用單位優勢,積極與縣內企業聯系溝通,經協商,順利促成該縣規模以上企業神州實業有限公司與小栗園村合作,選派技術員到該村為村民培訓視頻線、數據線卡口安裝技術,并將訂單的部分原材料送到村里,讓村民待在家里,隨時可以加工,每人每天有三四十元到五六十元不等的收入。
景區帶動模式。以太子坪村為代表,該村位于金絲峽集鎮至金絲峽景區18公里公路的中點,“雙包雙促”活動中,市縣包扶領導和包抓部門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精準扶貧的原則,緊密結合該村在建的旅游開發項目、移民搬遷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等,以產業扶貧為重點,因戶制宜,逐一指導貧困戶確定產業項目,幫扶他們興辦農家樂,種植魔芋等原生態蔬菜,開旅游商品商鋪,跑運輸,做手工刺繡等。目前,太子坪村依托景區優勢,116戶貧困戶的脫貧產業均在穩步實施,有的已初顯成效。其中開辦農家樂的就有66戶,發展運輸等與旅游有關的個體戶達8戶。
真情幫扶群眾得實惠
商南縣在“雙包雙促”扶貧中,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的思路,積極發現亮點、培育典型,涌現出17個包扶方式有特色、包扶措施落得實、包扶初見成效的示范村,成為該縣整個攻堅扶貧縱深推進的“領頭雁”。
“雙包雙促”扶貧攻堅啟動后,商南縣制定了方案,下達了包村包戶任務,夯實了責任,落實了管理督查等措施�?h委、縣政府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推進會,給包扶部門和各鎮“加壓”;召開觀摩會,搭建“平臺”,促進各部門各鎮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特別是落實的包扶部門單位和各鎮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下移工作重心,準確掌握所包村的村情民意,科學制定脫貧規劃,扎實推進包扶。他們有的引導返鄉農民工、大場大戶、致富能人發揮技術、資金、信息和創業經驗等優勢帶領貧困戶興辦產業;有的牽頭組建專業協會、合作社、公司,讓不懂技術、不善經營的貧困戶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形式入股,既聘用貧困戶就業,又幫他們發展產業……
到目前,商南縣已涌現出太子坪、后灣、團坪、白玉溝、江西溝、碾盤、小栗溝、姚樓、茶坊等一批亮點村,這些村的好模式、好做法逐漸顯現出成效。
市委宣傳部21名領導和一般干部與商南縣城關鎮捉馬溝村的52戶貧困戶結成“親戚”和幫扶對子,為該村贈送2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引導村上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起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目前全村建起金銀花基地100畝,油茶150畝,新發展茶葉100畝,科管500畝。投入20萬元修便民橋一座,為村部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開通了捉馬溝對外宣傳網站。按照每人130元標準,為“雙包雙促”貧困戶36名在外務工者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邀請職業學校老師,對捉馬溝村及周邊的農家樂經營戶進行集中廚藝培訓。幫該村協調爭取100戶危房改造指標。市委宣傳部部長劉淑慧2014年9次來到捉馬溝村,進組入戶,走訪調研,傾情幫扶。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市委宣傳部在捉馬溝村村部二樓成立了一個“雙包雙促”工作辦公室,制定有規章制度,有臥床和被子鋪蓋等。包扶干部入戶與群眾同吃同勞動,吃飯掏飯錢,干活不要一分工錢。還累計投入資金215萬元用于該村新農村建設,美化群眾生活環境。件件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讓群眾共享發展紅利。
同時,許多貧困戶也抓住機遇,重樹信心,借助包扶奮力脫貧致富。
市委書記胡潤澤為金絲峽鎮太子坪村的章功富、章玉寬等5戶“窮親”每家爭取10萬元財政借貸資金用于興業,無息使用,三年后償還。目前,5戶全部搬進了獅子溝移民小區,其中有3家辦起了農家樂,有1戶買三輪車跑運輸,有1戶做起彈棉花生意,家家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同時,胡潤澤還給村上劃撥4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給金絲峽鎮爭取100萬元項目發展資金�?h委書記陸邦柱多次深入太子坪村的張大志、張高明、李時真3戶“親戚”家中走訪幫扶,有的辦起了摩托車維修部,有的搞無性菌類種植,有的蓋起了新房,生活條件均大大改善。
策劃:劉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