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晚間央視舉辦的“新規則,新動力”3.15晚會上,LG、索尼等洋品牌液晶電視遭曝光,不少消費者購買的液晶電視屏只保修兩年,而國家規定電視的主要部件需保修三年,在外資品牌中,多數企業把液晶屏分類在主要部件之外,只提供兩年的保修期。而一旦在保修期外發生故障,消費者不僅要掏數百元的上門維修費,近萬元的液晶屏價格更難以承擔。
據央視調查,東芝、索尼、LG等外資品牌不約而同執行整機一年,屏幕兩年的保修政策。而針對用戶的調查結果顯示,96%參與調查的消費者都認為平板電視其實就是三包規定當中提到的電視。所以平板電視的屏幕當然是電視機的主要部件,因而它應該也屬于三包的范疇,執行三年的保修期。
據悉,對這些外資廠家來說,如此破費心思繞來繞去,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想要把對平板電視屏幕的保修期從三年降為兩年。有用戶提出建議,比如電視的技術更新得非�?�,以前使用的是顯象管的電視,現在更多的家庭開始用液晶電視、用等離子電視,未來還可能會使用到3D立體電視。既然電視的技術如此日新月異,他們也希望未來在三包規定當中,有關部委能夠把對電視或者對電視的主要部件的改天做一個更周嚴的限定,這樣也能夠希望玩文字游戲的廠家坑害消費者。
有專家在接受比特網采訪時表示,家電產品“三包”規定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臺以來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早已無法覆蓋更新換代的新型產品,家電廠商由此鉆了空子,甚至出現“平板電視不是電視”的謬論。
但目前家電廠商對于電視屏幕的質保并不統一。各品牌基本都能滿足7天包退、15天包換、1年整機包修的底限,但是主要零部件如屏幕和模組等,有的質保3年,有的則只有1年或者1年半。截至目前,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平板電視“三包”規定仍然遲遲沒有出臺。
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邱寶昌也認為,規范的缺失造成了市場上的一些亂像,“中央空調不是空調,平板電視不是電視,不受原來‘三包’的規定,所以廠商質保定半年可以,定幾個月也可以。這種做法有問題。”
相比,國產液晶電視品牌在這方面表現出色,近日,TCL、康佳、海信、長虹、創維等彩電企業共同達成《平板電視售后服務實施規范》,統一將平板電視顯示屏等主要部件的質保期由1年延至3年,推動了行業規范的改善。但其他不少廠商仍然維持原來1年的質保期。(責任編輯: 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