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這個城市,究竟有多少人,屬于“高帥富”階層,當然主要是“富”?
月薪兩萬以上、有兩居室、有15萬元代步車、工作不局限于在辦公室完成、重視低碳生活、有鐘愛的時尚品牌及個性著裝……這是關于“白領”標準的最新版本。如果按大部分網友心中的城市各階層分類,城市是由屌絲、白領、高帥富組成的,那么月薪兩萬幾乎只是脫離屌絲的起點,要達到高帥富這一中產階級地位,還要再向上一個層次。
昨天媒體公布了一項數據,廣州月入過一萬的人(年收入12萬以上),一共只有16萬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12萬到50萬這一區間。如果是均勻分布,那么月入過兩萬(年收入24萬),達到白領標準的,恐怕不到10萬人。算得上高帥富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似乎與我們對身邊現實的感覺,不太吻合。難道高帥富不是盤踞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出口,搶占資源嗎?難道他們只是那1%都不到?是統計數據出了問題,還是標準出了問題呢?
早先曾有數據說,廣州職工的平均收入達7000元,可過萬的卻不足2%,從直覺看有點說不過去,另外自行申報,申報率就可能有乾坤,由此推斷,月入過萬的人,應該比統計的多,高帥富也應該不止1%。
但恐怕比我們想象的還是要少。如果對“白領”的定義,只是和城市中體力勞動者相對的腦力勞動者,那么“月薪兩萬”的標準恐怕只是大家的妄自菲薄,制造自己“連白領都不是”的悲觀情緒,我們生活中充滿了這樣“屌絲式”的自嘲。我朋友說,自己月入過萬的時候,江湖傳說“月入過萬”是白領,十年過去了,自己月入過兩萬,以為自己可以跨越一個階層的時候才發現,月入過兩萬仍舊是白領。固然是通貨膨脹,但這標準膨脹得也太過厲害。
把我們的想象和統計數據綜合一下,會有一個比較客觀的判斷:高帥富比統計的多,但比想象的少。生活壓力比統計的大,但比想象的小。不必把自行申報納稅的收入數當成人生的一個指標,也沒必要對照網絡上信口開河的所謂“階層標準”,從我的經驗來看,同樣月入一萬元,能把日子過成什么樣,差距非常大,有人已經快快樂樂在世界各地轉了一圈了,有人還在家里望著高帥富的行頭等名牌包打折。
階層的流動固然有越來越高的門檻,但生活的多元、生命的豐富,卻遠不是統計曲線能夠描述的,少抱怨,掙自己的錢,過自己的日子,讓他們統計去吧。(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