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9日,人民銀行宣布重新啟動匯改。重啟匯改以來,與以往人民幣單向升值的情況不同的是,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向均衡水平靠攏,雙向浮動特征明顯,匯率彈性也顯著增強。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不斷走向市場化,旨在讓市場供求力量發揮更大作用。有市場分析人士預計,未來人民幣匯改或將朝著加大波動性的趨勢展開。
人民幣重啟匯改已整整兩年。2010年6月19日,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此舉被市場解讀為“重啟匯率改革”。那么,兩年來人民幣匯改呈現出哪些特點?是否日漸向政策預期目標靠攏?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又將如何?記者針對上述問題與有關專家進行了探析。
“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利于在人民幣匯率趨近合理均衡水平時,讓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更大作用,促進我國國際收支狀況朝著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完善外匯市場的自我平衡能力,減緩外匯儲備的積累。”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分析師李建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今年4月16日開始,央行擴大人民幣兌美元日內交易幅度,由原來的±0.5%擴大至目前的±1%,讓市場供求力量發揮更大作用。與此同時,外匯局發布的外匯管理改革最新專題中表示,強制結售匯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外匯局宣布,目前的強制結售匯政策法規均已失去效力,實踐中不再執行。企業和個人可自主保留外匯收入。取消強制結售匯制度,可以緩解人民幣過快升值壓力,為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外匯局表示,允許國內外匯市場參與者持有人民幣兌外幣的凈多頭頭寸。此舉被市場分析人士解讀為“清除”了又一道有礙投資者表達自主結匯意愿的重大阻礙。
重啟匯改以來,與以往人民幣單向升值的情況不同的是,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向均衡水平靠攏,雙向浮動特征明顯,匯率彈性也顯著增強。特別是今年4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經歷了起起伏伏的雙向波動,人民幣匯率漲跌幅達上百個基點,實屬罕見。據國際清算銀行最新提供的數據顯示,5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09.72,環比上漲2.1%,同比上漲9.6%,為1994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應該說,人民幣匯率走勢整體呈現出“碎步式”升值和彈性增強兩大顯著特點。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雙邊波動取代了單邊升值,正是人民幣匯率正在接近均衡的一個重要標志。匯改重啟兩年來,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不斷走向市場化,特別是香港人民幣即期產品推出和國內交易區間擴大,旨在讓市場供求力量發揮更大作用。有市場分析人士預計,未來人民幣匯改或將朝著加大波動性的趨勢展開。
顯然,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特征明顯并非是匯改重啟以來唯一的“成果”。從宏觀層面上看,完善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增強匯率靈活性,有助于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改善宏觀調控能力,匯率的靈活性還有助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此外,外匯市場交易的規范性、成熟度均較以前有所提高,各類衍生產品的交易也非�;钴S。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進一步發展,市場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從微觀層面上說,遵循“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使得企業、商業銀行等微觀主體主動適應匯率浮動的意識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能力提高。企業避險的需求有顯著增強,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增長明顯,這顯示出企業避險意識進一步提高,正越來越適應浮動的匯率環境。
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如何?李建軍認為,當前人民幣匯率處于基本均衡狀態。在現階段我國經常賬戶順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已處于均衡區間,單邊大幅升值的可能性較小,會逐步實現雙向波動。今后人民幣出現階段性的升值或貶值將成為常態。而且階段性的升貶值幅度會比以前明顯加大,將呈現大幅雙邊波動的特性。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測難度將加大。另有專家表示,中長期看,由于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仍具備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隨著中國經濟成功步入新一輪可持續增長軌道,增長潛力得以充分挖掘,將重新吸引資本流入并提振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人民幣總體仍呈小幅升值態勢。業內專家認為,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最大好處,不僅在于讓匯率發揮調節資源配置的價格杠桿作用,還在于給其他領域的改革松綁。彈性匯率是放松資本項目管制的前提,資本賬戶開放的前提則是利率的充分市場化,金融市場化改革可能已經進入加速期。(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