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更加擔憂的是,在稀土付出巨大環境代價的同時,我國稀土資源正在面臨枯竭。白皮書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超強度開采,中國稀土資源保有儲量及保障年限不斷下降,主要礦區資源加速衰減,原有礦山資源大多枯竭。包頭稀土礦主要礦區資源僅剩三分之一,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儲采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南方離子型稀土大多位于偏遠山區,山高林密,礦區分散,礦點眾多,監管成本高、難度大,非法開采使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采富棄貧、采易棄難現象嚴重,資源回收率較低,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開采回收率不到50%,包頭稀土礦采選利用率僅10%。
不僅如此,一些地方因為稀土的過度開采,還造成山體滑坡、河道堵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災難,給公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重大損失。而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也成為一些稀土產區的沉重負擔。
壓力
國際施壓不斷 戰略資源博弈升溫
實際上,鑒于稀土資源的稀缺性和極高的戰略價值,關于稀土的博弈從未真正平息,特別稀土出口全年配額近四成沒有用完的情況下,歐美日卻在年初將中國稀土出口管制訴至世貿組織(W T O )爭端解決機制。
事實上,這場訴訟醞釀已久,一直以來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在國際場合對我國稀土政策進行施壓,指責我國用配額來限制稀土出口。業內人士分析說,歐美之所以對中國稀土“窮追不舍”,一方面是出于國內利益需要,以獲得穩定的稀土供應;另一方面,市場供求表現與歐美訴訟的矛盾之處表明,歐美并非只盯某一種資源在某一階段的市場,而是長遠戰略布局,直指我政策核心。
面對巨大的輿論責難和施壓,蘇波對記者坦言,長期以來,中國以23%的稀土資源儲量供應全球90%以上的市場需求“隨著中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對稀土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稀土資源和環境壓力正在逐步加大,一些資源瀕臨枯竭。但中國仍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對稀土實行同步管理,繼續向國際市場供應稀土。”蘇波說。
他介紹說,2011年中國計劃出口稀土產品實物量3 .02萬噸,實際出口1.86萬噸,僅完成計劃的61%。事實證明,中國在同步加強稀土開采、生產、出口管理的同時,保證了對國際市場的供應。
“我認為稀土的價格上漲完全屬于理性的回歸,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干預過稀土的市場價格,中國也沒有利用市場價格的上漲來獲取經濟利益。”蘇波說,他同時強調,中國為了治理環境保護資源加強稀土嚴格管理以后,促進了全球稀土供應的多元化,支持了世界對稀土供應的可持續發展。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稀土辦公室副主任高云虎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加強稀土行業的管理,根本目的是保護環境和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這些措施是完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中國對國內外的企業一視同仁,稀土的價格由市場調節;中國在稀土的開采、生產和出口各個環節的管理、措施是同步進行的,這也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
高云虎說,今年4月25、26日,中國與有關各方已經在世貿組織進行了初步的磋商,我們愿意與有關各方共同合作,促進這個問題早日解決。同時,我們也會積極地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切實維護中國的正當權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5月15日在例行發布會上曾表示,中國與美歐日稀土出口限制案目前正在協商中,尚未達成協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