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魚和河豚、鰣魚并稱“長江三鮮”,如今這三鮮還能吃到野生品種的也就僅剩刀魚了。
去年清明前,三兩的“大刀”賣到8000元/500克的高價。然而,今年刀魚的開市價格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五成。
清明將至,記者走訪了長江刀魚傳統產地靖江、江陰發現,今年受消費環境影響,長江刀魚低產卻低價,漁民的捕撈熱情受到了極大影響。
低價格 “本地刀”跌價七成五
靖江素有“刀魚之鄉”的美稱。刀魚是典型的洄游魚種,每年春天,刀魚從海洋溯游長江而上,至安徽、江西等長江中游產卵,同年10月下旬或者11月上旬,孵化后的小魚苗順流而下,一路游到東海里。洄游的刀魚游到靖江、江陰一帶,長江水不僅沖掉了魚身上的海腥味,而且即將產卵的刀魚都養足了膘,肉質緊實敦厚,細嫩鮮美,在行家看來,在這個江段捕到的刀魚最為美味。因此,靖江“本地刀”、“江陰刀”的價格相較“崇明刀”、“浙江刀”一直高出不少。去年清明前,靖江“本地刀”一度賣出7000元/500克以上的高價,然而今年臨近清明,靖江“本地刀”的價格卻不及3000元/500克。
上周四,記者來到位于靖江市區北部的漁婆菜市場,這里曾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刀魚集散地,十余家商戶都在售賣長江刀魚,每家的喊價各不相同。靖江“本地刀”,2兩左右的“小毛刀”每500克最便宜的只賣500元,貴的約1200元;2兩半的800到1800元;3兩的“大刀”要價也不超過2300元/500克。幾家的店主都說,去年同期,2兩的刀魚每500克就能賣到三四千,三兩的賣上五千不成問題,最貴的時候要賣到七八千,可是今年的價錢就沒有上過三千。2兩的“本地刀”如果按照每500克900元的均價計算,相比去年同期每500克3500元的售價,跌價達七成五。
“刀魚的價錢一天一個樣,上上周有一天賣每斤1400元的,第二天打不到魚,一下子翻了個倍,變成2800元,第三天又跌到1400元。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市場上一位姓周的老板告訴記者,“本地刀的價錢相對穩定,今年開漁以來我們船上收來的價錢基本穩定在一千多,過兩天價錢可能還會升一兩百,但是今年看樣子要上三千都難。”
低產量 一天捕五六條都算多
與刀魚跌價相對的卻是令人憂心的產量。
雖然今年崇明等地捕到的刀魚數量大大增加,但是在長江靖江、江陰段刀魚的產量卻十分有限。靖江市漁政部門的公開資料顯示,3月3日開捕當天,20多條漁船出江,但總計只捕到40多條刀魚,總重量約4公斤。靖江市漁業公司四分公司所在的新港江面由于與江心洲相鄰,水流活動頻繁,江水營養物質豐富,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靖江最佳的刀魚捕撈場所,但是開捕首日,該公司“出動”的20余艘漁船,有三成左右“顆粒無收”。捕上來的刀魚也多為2兩左右的“小毛刀”。
記者在靖江市漁船最多的新港碼頭附近,見到了靖江市漁業公司四分公司的經理徐志洪。他家里一間倉庫里堆放著四五個泡沫箱,里面是當天從船上收來的“本地刀”。徐志洪說,他每天一般會收5條船的刀魚,但一共也就20條左右,“一條船每天能打五六條都算多的,有的時候一網下去一條都撈不到。”
有數據顯示,長江刀魚的捕撈產量曾占長江漁業捕撈量的35%—50%,其中江蘇江段所占比例曾高達70%。但是近年來,水文變化、生態惡化,加上長江口的濫捕濫撈,使得刀魚數量逐年減少。靖江市農業委員會漁政站站長顧樹信收藏著一份靖江江刀每年捕撈的產量表,上面清晰地記載著,2001年靖江江刀的產量是217.6噸;2009年50噸,2010年80噸,2011年18噸,到了去年,捕撈量僅剩9噸。而今年,據徐志洪估計,可能較去年略有提升,但也不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