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浩寧認為,除了上述內部因素以外,還有外部因素作用。他說,“我們國內市場跟國際市場接軌程度還不是很完善,不論是金融市場,還是實體交易市場,兩者沒有實現很好對接,國外價格上漲就會影響我們,但是國內價格變化對國外沒有什么負面影響。”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與國際市場接軌程度不完善,就會造成國內價格跟漲不跟跌的現象。
漲價之難在民眾所需
據商務部監測,清明節前最后一周(3月25日至31日),全國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產品價格連續第六周下降,生產資料價格連續第四周回落。
事實上,那一周剛好經歷了一場席卷全國的天然氣漲價風波。傳言居民用天然氣漲價,引發了一場全民“搶氣”熱潮,而隨后北京市出租車又傳出漲價消息。不過,官方解釋是涉及民眾生活的調價,必然要召開聽證會廣泛征求民意。
任浩寧表示,跟居民生活相關的水電氣這三部分價格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天然氣跟水電是一樣的,漲價必須要有聽證會,通過才能漲價。水電氣價格形成機制,由政府主導比較多,水和電,政府都有指導價格。”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對于出租車等事關百姓生活的調價,必須要召開聽證會。他還建議要保證聽證會參與人員的公平性,保證廣泛聽到社會聲音。
近期,除了水電氣之外,全國各大旅游景點又呈現價格上調井噴之勢。據了解,鳳凰古城、江西婺源景區、四川峨眉山、揚州瘦西湖等多家知名景區紛紛上調門票價格,最高漲幅達167%,而風景區漲價,并不在召開聽證會之列。
對不斷上漲的價格,消費者怨聲載道,提價自然是百姓不愿意看到的,不過從業者也有一定的苦衷。以出租車司機為例,據記者了解,在北京出租車司機中,凡是掛靠出租車公司的司機,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5000元,并不屬于高收入。
“價格控制應該提倡,但調價要跟供給聯系起來,因為我們的需求在一定消費水平和經濟水平上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供給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量和選擇方式,所以價格調整,一定要跟上游提供服務的公司協調好。”任浩寧認為,在需求和消費之間,需求短時內波動不大,所以調價就必須跟供給協調好。
專家觀點
推進生產要素價改 關鍵在摁住貨幣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 范為 博士
長期以來,我國資源產品的價格水平一直處于扭曲狀態,為了保障國計民生的穩定,石油、天然氣、水、電力等必需品的資源價格長期居于偏低水平,從而形成一種多消費、多受益的現象,其本質是富人消費更多,而窮人補貼富人消費。
價格,如同市場經濟的血液,在經濟運行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如同人體的血液流通不暢一般,長期可能會導致“經濟體淤血”。
價格水平的相對較低也帶來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不利于我國當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趨勢。同時,相關資源領域形成的壟斷局面還帶來了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大量的資源集中在極少數的國有壟斷企業中,形成了“國有獨大”的局面,因此資源價格改革的目標不僅僅是簡單地與國際接軌,更應該打破資源領域的壟斷格局,實現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公平競爭。
金融危機后,國務院提出我國將適時推進石油、天然氣、水、熱力等資源性商品價格的改革,資源性商品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趨向越來越明顯。2011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提出要把“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積極推進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加快輸配電價改革,推進競爭性電力市場建設和大用戶直接交易試點,完善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形成機制,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擇機實施居民用電階梯電價。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近期,發改委新推出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應該說是拉開了資源“價格要素市場化”的序幕,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成品油調價周期由之前的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預計未來天然氣、電力市場以及資源稅改革等也將適時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