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高溫)Ⅱ級應急響應,這是有史以來氣象部門啟動的最高級別的高溫應急響應。此前,中央氣象臺連續4天發布高溫橙色預警,并預計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及重慶等地仍將出現較大范圍日最高氣溫超過3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其中江南部分地區部分城市或突破高溫歷史極值。
對此,記者昨日調查發現,高溫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就連奶茶店排隊的人都多了起來,更可能對中國宏觀經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短暫推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當然,一些行業和產業可能會從中受益,如大打價格戰的電商和空調、飲料廠商等。
不過,高溫下的中國仍凸顯了與以往的不同。今年,市場中不止少了“電荒”等字眼,更少了對第二產業的“拉閘限電”。這背后,或許又是中國經濟內在“低溫”的體現。
推高CPI
據民生證券的研報,近期生豬價格“漲幅較大”——7月26日,全國生豬和豬肉價格分別為15.05元/公斤和23.05元/公斤。
“高溫對豬肉市場有影響,如在調運過程中,會導致生豬死亡,進而影響終端價格。”不過,卓創資訊分析師姬光欣對記者分析,“但這不足以影響近期肉價的上漲,年初腹瀉病導致的仔豬成活率低、行情低迷引發的農戶仔豬補欄積極性不高等供需層面的因素,才是主因。且從經驗上看,高溫季一般是豬肉的消費淡季。”
在姬光欣看來,與豬肉價格相比,“果蔬類價格受高溫天的影響應該更大。”
“雞毛菜(小青菜)平時賣3.5元/斤,這兩天我們賣4.5/斤。”在上海浦東乳山路附近的一家菜市場,多位攤販對記者確認,“大青菜平時2元/斤,現在每斤漲了0.5元。”另外,記者詢問幾家糧食店后獲悉,江蘇、東北的大米價格“暫時還沒有變化”。
對此,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對記者解釋,“天氣炎熱,黃瓜、西紅柿、西葫蘆等開花類蔬菜較難結出果實,這對菜價會有負面影響,甚至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菜價。”
由于食品在CPI中占據30%左右的份額,馬文峰擔心,這或導致CPI上漲,“說不定,7月的CPI會比6月的2.7%還要高一些。”交通銀行昨日預計,初步判斷7月份CPI同比漲幅可能在2.6%-3%左右,“取中值為2.8%,即CPI同比連續兩個月出現小幅回升的態勢。”
家電啤酒受益
除了會“烤”驗中國宏觀經濟,微觀面看,一些產業及由此延伸的資本市場可能會從高溫中受益。森德金融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宣繼游就對媒體說,全國高溫利好“首先體現在啤酒板塊,再者是消暑電器”。
國金證券此前直言,只要天氣幫忙,空調行業今夏旺季旺銷的概率較大,整個行業也可期待6月下旬至8月的旺季旺銷。瑞銀也分析,若高溫持續,去年下半年房地產旺銷帶來的滯后需求有望釋放,空調“增速預計將提升”。
“相比平時,現在我們的空調產品毫無疑問是賣得最好的。”蘇寧電器有關人士昨日對記者說,“以上周的統計看,周一到周五,空調銷量占總銷量的占比達到40%。周六和周日,該數據上升至45%。”
除了空調行業,受益的還包括電商行業。一家要求隱去公司名字的電商對記者說,為了迎合越來越多的消費需求,目前該公司超40%的產品賣的都是防曬霜、泳裝、風扇類等小家電及一些輕薄的衣服等。
“電荒”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與前幾年一樣,高溫下的中國再次刷新了一項紀錄——國家電力調控中心數據顯示,7月24日-7月25日,全國日發電量兩次刷新歷史紀錄。具體來看,華北、華東、華中3個區域電網及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7個省級電網用電負荷均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