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16戶以房地產為主業和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聚首國資委,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會議上指出,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要加快結構調整步伐,15個工作日內制訂有序退出的方案。
央企在房地產經濟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國資委辦公廳提供的確切表述是:此次會議上,李榮融重溫十六屆三中全會有關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決議,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他并稱,16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要帶頭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在促進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中發揮骨干作用。要堅持發揮好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堅持突出主業,努力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從3月19日至4月9日的十五個工作日,成為78家地產非主業央企上交退出方案的最終時限。而一位國資委內部人士稱:“現在只是宣布了退出的時間安排,具體怎么樣退出,還沒有具體的思路。”
國資委此次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78家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共227戶,約占中央企業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企業數量的60%。
業內人士表示,國資委雖然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但是由于給出的條件是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后,因此78家央企退出執行狀況難以確定。“什么是階段性工作?是否意味著所有的在建項目都可以按照原計劃進行,只是不要再去公開市場拿地就可以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央企負責人提出上述疑問。
本報記者先后就企業如何應對國資委退出地產業務要求,采訪了中國節能投資、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恒天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國家電網下的魯能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石油等企業,均以開發“自有土地”不在調整之列,或模棱兩可的態度作答。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向軍北里六巷21號樓的新興置業,顯然對記者的采訪感到突然。新興置業為央企新興鑄管旗下地產公司,該公司辦公室一位負責人接受采訪時稱,看到了國資委網站上的15個工作日就制定方案的內容,但目前集團公司還沒有傳達相關精神。隨后他稱,公司并沒有在公開市場上獲得任何一塊土地,所做的都只是旗下原有土地的開發,新興置業的地產資源只是原有在全國各地的工廠廠房。也就是說,新興置業即便制定“退出規劃”,也是在完成自有工廠廠房之后,才能確切執行,而這些土地是已經平整,還是可以開工,或者已經竣工,本身就處于一個比較復雜的狀態,難于一時厘清。
事實上,即便是身處北京的央企總部想了解自身旗下的土地空閑狀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以北京三環內最低價4380元每平米開售,名噪一時的華騰園,是北化集團開發的,一躍成為化工系統產業結構調整的典型,并成為化工體系內競相模仿的對象。
知情人情透露,2009年年底,中國化工集團希冀整合化工體系擁有土地資源,并專門成立資產公司來幫助運作。但是目前能上交到集團公司的資產管理公司的卻只有兩塊,大部分下屬公司在整合公司地產資源上顯得就不夠配合,因為上交集團公司集中管理,雖然可以返回資產收益,但與自己開發獲得的利潤,顯然不可相提并論。中國化工集團的資產管理公司目前就處在艱難地游說這數十家公司交出自有土地的境地當中。
如果說中國化工集團這類企業擁有的只是自家“老家底”的話,一些早就投身地產的央企擁有的土地資源絲毫不遜色于16家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這類公司有的早已借力于公開資本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退出”變得更為棘手。
“如果央企中涉及到上市公司該怎么辦?”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王志綱提出自己的擔憂,“如果是上市公司,企業的投資行為應該由董事會決定,即使退出也應該由董事會決定,并且不能損害股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