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恒生銀行為樣本,據其2011年財報披露,該行去年實現凈利潤166.8億港元,內地業務去年稅前利潤僅為4.82億港元,同期聯營公司(包括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煙臺銀行以及希慎集團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Barrowgate Limited)凈利潤則高達39.9億港元。
據披露,恒生銀行分別持有興業銀行、煙臺銀行12.8%和20%的股權。恒生銀行方面指出,2011年內地業務對于該行總除稅前利潤貢獻為22%(2010年的水平為15%),其中包括來自該行內地投資的應占利潤,而該行與興業銀行的應占利潤于年內上升約40%。
匯豐銀行2011年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來自聯營公司收益增加41%,這主要是受益于客戶貸款增長強勁及費用收入上升,交通銀行和興業銀行對匯豐的利潤貢獻功不可沒。
而早在2005年便成為建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美國銀行,更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美國銀行分兩階段投入30億美元購入建行9%的股份,而后建行H股上市讓美國銀行賺得盆滿缽滿。
趙慶明指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剛好趕上了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股改上市,需要引進戰略投資者,這些戰略投資者也使中資行在轉變觀念、引進技術、培訓人才等方面獲得了綜合收益。”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股權投資也是如此。作為淘金者,第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無疑嘗到了股權投資的甜頭,其中以美國銀行、匯豐銀行和恒生銀行等為代表。而后來者卻充滿各種變數,比如澳新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
近日,澳新銀行宣布放棄對中國天津銀行1.2億多元人民幣的增資計劃。澳新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CEO)李權解釋稱,“放棄對天津銀行的增資并不表示不看好中國市場。”
事實的確如此,在食言增資天津銀行的同時,澳新銀行卻宣布了對澳新中國增資20億元的計劃,這是澳新銀行在華設立以來首次追加資本金。目前澳新中國在上海、北京、廣州和重慶設有7家分支機構,未來5到10年計劃將內地網點規模擴張3倍至20家。
也并非所有外資銀行都將籌碼押注在中國,6月底,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宣布關閉北京的所有零售支行,正式撤出中國境內零售業務。
該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RBS中國的零售銀行業務量占總收入的20%左右,撤出中國零售市場是為了集中力量發展核心業務,主要面向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等提供金融服務。
趙慶明則認為,在本輪經濟危機中蘇格蘭皇家銀行基本國有化,其撤離中國零售市場主要是源于戰略上的調整,并不具有代表性。
“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趨之若鶩的時代已成為歷史,隨著獨立設立的法人銀行迅猛發展,外資行對中資機構的戰略投資熱情正降溫。”趙慶明告訴記者。
外資行突圍的荊棘之路
對于外資銀行來說,對中資銀行的股權投資顯然已不再是“香餑餑”,外資行未來在中國的拓展或許更依賴于自身的業務增長。不少外資銀行紛紛加碼自身業務拓展,但就目前形勢來看,這條擴張之路卻布滿荊棘。
一位曾就職于美國花旗銀行深圳分行的員工告訴記者,前幾年外資銀行的員工待遇確實誘人,社會認可度也較高,但近兩年隨著中資行的崛起,外資行已優勢不再。有些中資商業銀行甚至高薪挖角外資行人才,導致外資行頻現人才流失現象。
“外資行表面光鮮,但某些福利跟中資銀行沒法比,比如春節我們只有100元的過節費,節后領導給我們封了一個20元的利是,我都不好意思說出口。”上述員工毫不掩飾對外資銀行福利的不滿。據他介紹,同批入職的員工大多已經跳槽至各大中資銀行,包括光大、廣發、華潤銀行等后起之秀。
另一家外資銀行中層管理人員則表示,外資行標準化的操作模式一方面體現了其專業化和風控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在中國的本土化業務發展。他舉例稱,一些未上市的中國民企為了避稅,沒有完善的財務報表,很難通過外資銀行的業務審核,而不少中資銀行卻可以變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