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國城鎮化會議的召開時間一再推遲,城鎮化的總體規劃綱要也仍未揭開面紗,不過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的重要載體這一方向已基本確定。
一位政府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根據正在制定的城鎮化規劃,國家級城市群會增加2個,加上已有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國家級城市群,未來國家級城市群或將達到5個。
五個一級城市群
南昌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柳華也告訴本報,按照國家新的戰略構想,正在布置一些新的增長極,即將出臺的新型城鎮化規劃里很可能會重點推出五個國家一級城市群。除了東部三大城市群外,還有中部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和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
上述知情人士則稱:“此前的討論意見是在中部和西部各增加一個,但方案未最終確定,存在一定的變數。”
他透露,未來我國的城市群仍然會采取“多中心”模式。“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多中心的城市群發展模式比單級發展更合理。”
此外,由于東、中、西部發展差異較大,中西部城市只有在多中心的戰略中利用各自優勢抱團發展,才能夠獲得與中東部城市群競爭的足夠資本。
柳華說,對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個城市來說,通過抱團爭取國家政策,來獲得更加長久的發展十分關鍵。中國未來最大發展的潛力在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一定會搞試點示范區,目前這四個城市正在抱團爭取成為試點區,“特別是公共服務體系這一塊,與經濟實力相關,如果爭取到了,在公共服務方面就會比其他地方享有更多的政策。”
不過前述官員表示,雖然目前已有多地“抱團”申請成為國家級城市群,但根據過往經驗還是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如何打破現行行政區劃的框架,如何規范地方政府的競爭行為,如何協調同在一個城市群的城市間的競爭與合作,如何構建多中心區域治理與空間規劃的創新體系等。
南昌市市長陳俊卿27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也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個大集群,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江西鄱陽湖經濟區、皖江城市帶四個小集群,沒有一個特別強大,因此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合作機制。他呼吁國家要盡快制定該城市群的發展戰略,在政策、資金、項目上給予支持。
“過去四個城市競爭比較多,現在更多講競爭合作。”柳華說,目前四個城市在抱團發展方面“都是比較積極的”。
城市群是城鎮化載體
今年初,曾有媒體稱城鎮化規劃將涉及20多個城市群。盡管最終規劃仍未出臺,但城市群肯定將是未來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柳華說,目前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已從中心城市的發展,轉向了城市群或城市帶來發展,“比如原來南昌的定位是要建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中心城市,但現在以中心城市來競爭的時代已經過時了。”
他說,通過城市群的發展也可以有效克服正在顯現的大城市病問題。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上周在接受包括本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之所以要提出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是因為中國的特大城市發展遭遇到極大挑戰:一是承載力接近極限;另一方面,中國的城鎮化必須和發展好“三農”問題結合起來,需要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來支撐“三農”的發展;此外,出于國土安全的因素考慮,不能完全按經濟規律而需要在一些特殊地方布局一些中小城市。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力推動以特大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建設成為很好的選擇。易鵬認為,發展城市群的好處一方面是可以妥善解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鄉村合理布局、融合的問題,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良性互動,既解決城市發展需要減少成本的問題,也可以盡最大可能實現生態、集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