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美滋、貝因美、明治等多家高端嬰幼兒企業相繼公布價格下調方案,下調幅度從3%至20%不等。業內人士認為,高端奶粉的整體降價幅度很有限,對于國產奶粉的影響不大,國內奶粉企業應避免“價格戰”,而應真正提升產品品質,以獲取消費者信心。
富仕蘭公司表示,自7月8日起,旗下“美素佳兒”奶粉全線產品的售價下調5%。多美滋發布聲明稱,計劃于7月9日起正式調整旗下主力產品的銷售價格,降價幅度為5%至20%。
明治乳業8日發布聲明稱,該公司也正在接受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將盡快對中國市場現有的系列奶粉產品進行降價銷售,降價幅度為3%至7%。
除了上述幾大“洋奶粉”企業,國內奶粉企業貝因美8日發布公告稱,自7月10日起,公司嬰幼兒配方奶粉主要品項標準出廠價下調5%至20%。
至此,加上上周已公布調價方案的惠氏(主要產品平均降幅11%,其中單品最高降價幅度達20%),已有5家接受反壟斷調查的奶粉企業宣布了降價幅度。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告訴記者,“洋奶粉”的毛利率一般達到60%以上,遠高于乳制品行業整體25%的利潤率。降價之后,外資品牌奶粉的銷售價格仍然比國內產品高。在全球大包原料奶粉價格上漲的背景下,整體降價的幅度不可能太大。
陳連芳認為,“洋奶粉”即使降價了,也主要還是定位于高端市場,針對的是高端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影響并不大。國內奶粉企業競爭的重點不應該在于價格,“價格戰”也解決不了問題,而是要加強奶源和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