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林雪
日前,一家50多億的量化私募機構的內部糾紛,引發市場關注。
相關信息顯示,杭州會世資產的前員工侯貴程近期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因為相關股權糾紛。但是,基金君獲悉的最新消息顯示,會世資產與侯貴程發布聯合公開聲明稱,雙方在協商過程中發生的誤會已經消除,不存在任何爭議及糾紛。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來看看。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百億量化私募鳴石投資也傳出股權之爭。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在買私募產品時,除了關注私募基金的業績,內部治理結構也是重要的考察方面。
量化私募傳出股權糾紛?
公司:已消除誤會,不存在爭議
近期,私募圈傳出一張涉及量化私募會世資產的截圖,據截圖內容,侯貴程自2020年底以合伙人、總經理身份加入會世資產,那時公司總規模不到兩億元。他入職時,與公司簽訂了股權對賭協議,核心內容是管理規模新增20億元可獲得3%股份,40億元獲得5%股份。
但是,到2022年7月底,會世資產總規模已有53億元,達到解鎖股權條件。但會世資產法定代表人張議夫并沒有兌現,并要求其降低股份和提成比例。
后來,今年7月29日,侯貴程與會世資產重簽了一份協議,協議約定8月底之前完成股份變更,但在今年8月31日兌付股權截止日,張議夫并未兌現承諾,并且在當日與侯貴程解除勞動合同。
基金君從此前的渠道路演材料中看到,侯貴程曾經擔任會世資產總經理,負責公司運營管理、渠道溝通、產品設計等工作。
最新消息,基金君從相關人士處獲悉,通過溝通交流,目前雙方已經達成和解,消除誤會,握手言和,互助順利。
據《會世資產、侯貴程之聯合公開聲明》的內容,侯貴程曾系杭州會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員工�,F經雙方友好協商一致,侯貴程離開會世資產,不再負責市場工作,雙方在協商過程中引發的誤會已經消除,不存在任何爭議及糾紛。
同時,目前公司已安排合適人員接替侯貴程職位及工作,公司核心投研團隊穩定,策略運行正常。
新晉量化私募主要做CTA策略
最新規模在50-100億區間
基金業協會網站信息顯示,杭州會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2月8日,注冊資本1000萬元,主要股東包括張議夫、上海輔壹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分別持股90%、10%,穿透股權結構,背后的實控人是張議夫。
會世資產是在2018年6月19日完成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的,目前的管理規模區間在50-100億元,備案的私募產品有66只。據了解公司主要的投資策略是量化CTA。
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會世資產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張議夫2014年10月到2015年9月曾在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物理系擔任訪問學者;2015年10月到2017年9月在知名量化私募上海富善投資有限公司擔任期貨量化部高級研究員;2018年2月創立了杭州會世資產有限公司,擔任公司法人、總經理、投資總監等職務。
私募圈股權紛爭還不少
呼吁投資者關注私募治理結構
事實上,近年來私募圈發生股權紛爭的情況還不少,比如去年10月百億量化私募鳴石投資也傳出股權之爭,當時一張截圖在業內廣泛傳播,疑似涉及鳴石投資創始人袁宇和總裁李碩之間的控制權糾紛。
10月18日凌晨,鳴石投資曾發布公告稱,袁宇和李碩經過全面充分友好協商,已妥善解決好前期分歧,公司股權明晰確定,并將立即辦理工商登記手續。袁宇繼續擔任公司策略技術部負責人,全面負責公司策略研發工作;李碩繼續擔任公司總裁,全面負責公司市場工作。
但是到了12月,基金君獲悉,李碩退出了公司股東、法定代表人,也辭任了鳴石投資總裁及市場部負責人的職務;袁宇成為鳴石投資實控人,繼續擔任公司策略技術部負責人,兼任總經理、市場部負責人。
盡管這場股權紛爭似乎落下帷幕,但是給了業內深刻的思考。結合近年來私募行業一些公司發生的內部紛爭等問題,基金君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華南某私募董事長表示,私募內部出現糾紛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作為股東的創始人之間的經營理念出現分歧,其次是利益分配問題,私募行業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在巨大利益面前,能否做到分配公平,考驗的是團隊的智慧�!翱傮w而言,私募行業的發展歷史并不長,因此私募公司治理也不像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那樣相對成熟,這體現了私募行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一個特征�!�
滬上某私募機構也認為,一家公司經營需要團隊配合,很多合伙人或基金經理是懷著創業的心理到私募的,企業從“0到1”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有了“1”之后的利益分配是很考驗人性的。在權利和利益的雙重因素下,首當其沖的就是股權問題,股權一方面體現尊重,一方面體現在公司的話語權,也間接體現利益的分配,當核心人員股權和貢獻不匹配時,當初的共同創業理念將煙消云散�!斑@是目前私募普遍的問題,也是限制很多私募無法做大做強的因素之一,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只有團隊的力量才能走得更遠�!�
另外,某私募FOF機構人士表示,私募公司通過股權的方式激勵員工,股權比例直接掛鉤激勵程度,如果在股權比例分配上未能達到預期往往也容易觸發主要成員的出走。
有私募資深市場人士認為,私募行業會出現這些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管理層對公司治理結構不夠重視。大部分投資者可能更多會去關注基金公司產品以及業績,但其實這些成果都依賴于背后公司的整體運營,因此公司的治理結構、經營機制等方面都至關重要。
(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