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我國1、2月份主要經濟指標,今天我們關注新興產業的一些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比上年12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保持快速增長。
不久前,又有11座中國制造業企業入列全球“燈塔工廠”行列。至此,我國已建成62座代表制造業最高水平的“燈塔工廠”,全球占比超過40%。
“燈塔工廠”,是通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手段,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實現生產過程全面自動化、精確化的工廠�!盁羲S”代表著工業領域頂級的智能制造能力,它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等機構遴選產生,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
提速!新興產業呈現較快發展勢頭
走進浙江嘉興這個光伏行業全球首個“燈塔工廠”,21萬個生產點位實時聯通近千臺設備,自動化設備來回運轉,智能機器人來回穿梭,生產線集納了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多項技術。每18秒,就有一個產品下線。
隆基綠能嘉興基地智能化項目負責人 杜國祥:最新的產品,拿到我們最先進的“燈塔工廠”來生產,通過多項數字化技術的賦能和應用,我們交付得更快了。時間大概壓縮了84%,不良的損失比之前降低了43%。
智能化改造,也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在河南鞏義,這條連續淬火生產線不久前投產,從進到出,三分鐘的時間,一塊原材料鋁就變身為新型鋁合金材料。
河南萬達鋁業生產車間主任 毛國慶:用在全鋁車身和全鋁車廂上,比傳統的鋼材料要分別減重40%到55%,有效地達到了減輕自重、提高載重的效果。
發力研制高精鋁產品,當地投入70億元,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眼前這些鋁板帶箔,最薄的0.02毫米,只有A4紙厚度的四分之一,有的已經應用到輪船、高鐵、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年產值預計突破千億元。
河南鞏義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閆龍濤:現在我們高精鋁產品已經占到了全部產品的60%以上。部分高端產品噸加工費達到了萬元以上,翻了超過10倍。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行業發展向好。前兩個月,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行業增加值增長41.2%,集成電路制造增長21.6%,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增長18.2%。
綠色低碳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1—2月份,服務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智能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2.2%和49.5%。新能源汽車產品產量增長25.6%,充電樁增長41.8%,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增長89.8%。
賦能!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創新力量的助力。今年,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競相涌現,產業鏈和創新鏈加速融合,推動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就在幾天前,一批新型工程研究中心在四川獲批組建。和傳統的創新平臺先批后建不同,這些平臺以成果落地為導向,是通過激烈的研發競賽也就是“賽馬制”賽出來的。截至目前,它們已申請近100件發明專利,實現成果轉化收入超6億元。
四川省先進鋰離子電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賽馬制)主任 高劍:通過設置的比賽的一些規則和項目指標,真刀真槍地來進行比拼,也會產生出更多的成果。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資源,已經成為不少優勢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不久前,蘇州高新區一家企業自主研發的體外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完成臨床試驗。從立項研發到實現成果轉化,只用了7年時間,這背后離不開當地政府搭建的多層次創新資源。
蘇州高新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 副主任 張瑛:一方面引進了不少的大院大所,另外一方面我們發揮好龍頭企業、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的作用,抓好創新聯聯合體,構建起多個層次多個平臺和多個領域的(科創資源),這樣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給企業更好地來賦能。
如今在蘇州,生物醫藥,光子產業、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集群,都配備了“定制化”科創服務。而在全國,也形成了2400多個新型研發機構,面向關鍵核心技術的共性問題,科研院所和企業聯手展開攻關。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 徐建偉: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拓展空間、深度賦能,產業發展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二者互促共進、深度融合。
合力!有利因素積蓄提供發展后勁
前兩個月的良好開局,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業內專家表示,從投資力度、政策支持等方面看,各種有利因素正在合力顯效,積蓄發展后勁。
1—2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9.4%,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5.1%。新動能領域投資較快增長。
從供給能力看,今年以來,新型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網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應用不斷成熟,為新興產業提供底層支持。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 魏琪嘉:隨著科技創新的深入推進,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以及一些新興技術的應用,帶來產業發展的加速度�?萍紕撔略谕苿蝇F代化產業體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政策支持看,今年以來,財政投入、產業規劃,包括減稅降費等一系列宏觀組合政策正落地顯效,新一輪設備更新改造為市場需求拓展了新空間,各種有利因素為新興產業的發展積蓄了發展后勁。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黃漢權:我國剛剛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強調創新支撐、標準引領、綠色發展,將有利加快提升國內設備自主創新能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