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成效明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多年來取得了哪些成就?
宣曉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都有很大發展,但由于發展速度不同,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
為加快西部地區發展,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先后制定實施《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關于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多個方面支持西部地區發展。國務院成立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統籌謀劃西部大開發總體思路,協調解決重大問題,保障了西部大開發長遠有規劃、年度有計劃、總體有布局、專項有落實。2010年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對其后10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作出部署。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切實推進綠色發展,不斷鞏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積極參與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大開放力度;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旅游業等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增長潛力和活力不斷顯現,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工程先后投入運營,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深入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進一步上升;社會事業和人才開發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過程中,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推進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旅游扶貧等,多措并舉推動西部地區脫貧攻堅交出圓滿答卷。
西部地區生產總值2007年增速超過東部,2011年首次突破10萬億元。1999年至2023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6萬億元增加到26.9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提高至2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東部相對差距明顯縮小。2021年,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8萬元。截至2020年底,西部地區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超1.37億畝。
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因為各種因素影響,其發展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尚需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任務依然艱巨,經濟結構有待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為西部地區發展擘畫新圖景:到2035年,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努力實現不同類型地區互補發展、東西雙向開放協同并進、民族邊疆地區繁榮安全穩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有效的舉措,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調動各方積極性,充分發揮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立足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
西部地區在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和實踐?
車文輝【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在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支持下,西部地區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展現出良好的增長韌性。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制造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地區工業生產穩進提質。2023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其中,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超全國水平約2.8、1.8、7.8、3.0個百分點。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需要不斷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效益。2023年,內蒙古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4%;重慶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4%。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內蒙古2023年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46.4%,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84.5%。
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西部地區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產業,能源化工、資源深加工、農牧業及加工、裝備制造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貴州已發現的礦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種的80%,煤、磷、鋁、錳等多種礦產資源儲量排名全國前列。近年來,貴州通過“富礦精開”,推動優質礦產資源向鏈主企業、頭部企業集中,促進磷化工、煤化工等產業向高端延伸,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加快實現資源利用和產業效益最大化。西部地區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擁有獨特優勢。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風能、光能資源豐富,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為地方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2023年,新疆風力光伏發電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1.1倍。西部各地區發揮沿邊、沿江以及氣候等方面優勢,布局農林牧漁、康養旅游、邊貿加工等產業,使區位、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經濟優勢。新疆中草藥品種豐富,甘草、紅花、貝母等藥材儲量豐富,通過加大中草藥產業鏈建設力度,強龍頭、補鏈條、樹品牌,推動中醫藥健康產品走出國門。
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近年來,西部地區不斷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地,發揮其產業鏈條長、市場容量大等優勢,推動融合化、集群化發展,產業發展規模、速度、質量邁上新臺階。陜西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保持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成為工業發展新名片。陜西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科學規劃和布局產業鏈,先后在西安周邊建成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生產基地,逐步形成產業集聚優勢,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競爭力。2023年,陜西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05.2萬輛,居全國第三位,同比增長33.9%,新能源汽車占全省汽車產量的71.6%。
因勢利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近年來,西部地區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找準“賽道”,練好“內功”,著力引進具有市場前景的產業,并把承接產業轉移與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新動能。重慶、陜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充分發揮區位、產業基礎等優勢,承接并著力發展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需要進一步發揮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在培育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改造升級上邁出更大步伐,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西部開放從末梢走向前沿
西部地區如何不斷加大開放力度、推進區域合作?
吳振磊(西北大學副校長、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多年來,西部地區開放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從開放的末梢走向前沿。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等一批高水平開放項目落地,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中外合作產業園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平臺持續發力,區際經濟合作全面加強,推動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高水平開放格局。
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打造開放新局面。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品牌,2023年全年開行1.7萬列、運送貨物190萬標箱,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推動西部地區擴大國際經貿合作。其中,開行于2013年11月的中歐班列長安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全國最先開行的中歐班列,10多年來長安號的開行量、貨運量等核心指標穩步提升。西部地區積極參與陸海新通道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2023年全年運輸貨物約86萬標箱,貨物運輸品類由最初的50多個增至980多個。中老鐵路2021年12月開通運營,截至2024年3月12日累計發送旅客3020萬人次,發送貨物3424萬噸,國際黃金大通道效應日益顯現。開放通道的建成及高效利用,為西部地區開展國際合作、拓展外向型經濟發展新空間奠定堅實基礎,西部地區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不斷提升。
積極建設自貿試驗區等平臺,創新開放新機制。我國在西部地區設立重慶、四川、陜西等自貿試驗區,這些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要求,聚焦政府職能轉變、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等領域,深入開展改革探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為支撐西部地區擴大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平臺。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聚焦臨空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提升制度機制創新的系統性、集成性,成立行政審批改革組、投資改革促進組等工作專題組,探索總結出一批集成性制度創新成果,“大型機場運行協調新機制”等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在提升保稅維修業務發展水平、穩步推進離岸貿易發展、加快跨境電商業態發展、培育優秀海外倉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截至2022年底,陜西自貿試驗區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累計1.65萬億元。2023年,中歐班列長安號全年開行5351列,增長15.3%,十年來累計開行21405列。西安成為全國首個中歐班列年度開行突破5000列、累計開行超20000列的城市。
升級區域合作,拓展開放新空間。西部地區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之間有序自由流動,區域產業分工和經濟布局更為優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西部協作進一步升級,相關省份圍繞幫扶協議目標任務,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東部8個省市向西部10個省區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231.9億元,協作雙方互派黨政掛職干部3045人、專業技術人才2.5萬人,東部地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并應用于西部地區,為西部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也為東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通過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東數西算”等一系列合作工程,東西部地區進一步實現合作分工、優勢互補。在深入合作的過程中,西部地區優化營商環境,創造條件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開放水平顯著提升,同國內其他地區的分工協作也更為優化,有力推動了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
夯實美麗西部綠色本底
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部地區怎樣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美麗西部建設?
董亞寧(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國家對西部地區制定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美麗西部綠色本底不斷夯實,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筑牢。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生態保護政策體系�!段鞑康貐^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規劃綱要(2012—2020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等多項推進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專項規劃出臺,謀劃布局面向西部地區的重點生態工程、重點區域綜合治理任務、重點行動計劃等,政策集成效應顯現,綠色發展合力匯聚,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展現大美西部壯美風貌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積極踐行“兩山”理念,持續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我國在西部地區實施了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濕地保護與恢復、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一批重點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系列重點工程的落地實施,使得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西部地區是長江、黃河等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地處西部地區的上游省份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2022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8.1%,較2015年上升16.3個百分點;黃河流域地表水Ⅰ至Ⅲ類斷面比例達87.5%,同比提高5.6個百分點。
三是堅持系統觀念,扎實開展重點區域綜合治理。針對青海三江源、京津風沙源、巖溶地區啟動實施一批重點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相關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湖泊數量明顯增長,濕地面積增加超100平方公里。西部地區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重度分布區,通過連續多年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荒漠生態系統功能增強、穩中向好,沙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作為全國石漠化面積較大的省份,貴州持續實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治理良方,石漠化面積大幅減少,預計到2025年石漠化面積占比下降到10%以內。
四是聚焦生態優先,切實推進西部地區綠色發展。在污染防治方面,我國不斷加強西部地區重點流域、水域的污染綜合治理以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加大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在資源利用方面,西部地區通過建設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驗區等逐步在農業、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不同領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由此帶動產業綠色轉型,資源利用效率提升顯著。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西部地區通過加快傳統能源清潔化利用、綠色能源多能互補等舉措,碳排放強度大幅下降。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不斷向西部聚集,2023年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分別占全國的75.7%、45.5%、49.8%。
進一步推進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需從以下方面著力。以重點生態工程和重大生態項目為牽引,堅持點線面結合,探索多元化投融資和協作保障機制,構建聯通西部重大水系、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的生態工程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型產業體系,注重培養科技人才,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和工業,持續提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比重,打造一批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提升能源互聯網發展水平,培育一批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和生態經濟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