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3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也就是常說的M2的余額突破了300萬億元。針對300萬億元的貨幣總量,有一些觀點認為,這是中國貨幣超發的結果,未來還可能引發通貨膨脹,那么,事實是怎樣的呢?記者采訪了多家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300萬億元貨幣總量怎么看?
招聯首席研究員 董希淼:我國并不存在貨幣超發問題。一些人仍然將貨幣等同于現金,簡單地認為貨幣是央行印發的,是央行的負債,并不準確。在我國對貨幣供應量產生直接影響的主要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而不是中央銀行的現金投放。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溫彬:我們始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大水漫灌,所以這些年我們看到,整體的貨幣供應和經濟增長的需求,實體經濟的需求還是相匹配的。
要看貨幣是否存在“超發”,還要看通貨膨脹率,也就是看物價水平。過去10年,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常年徘徊在2%~3%之間,尤其是最近3年,已經持續在2%以下的水平。從未來的趨勢看,也不會引發通脹。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 王青:盡管300萬億的M2(廣義貨幣)規模很大,但在我國不會因此引發高通脹的現象。我們宏觀調控一個重點就是要管住貨幣總閘門,嚴防貨幣超發引發高通脹。當前物價水平偏低的背景下,政策面的重點是在強調將M2(廣義貨幣)增速控制在實際經濟增速和目標物價漲幅之和的附近,推動物價水平溫和回升。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 連平:這種狀況(通貨膨脹)在中國顯然沒有出現,我們目前的物價水平還是屬于是比較低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目前總體向好,估計全年可能也不過就是1%多一點,明顯低于國家所確定的3%的目標。
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在采訪中,這些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的一致認為,中國貨幣沒有超發、沒有大水漫灌。那這300萬億元的規模意味著什么呢?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呢?
要想讀懂這300萬億元,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廣義貨幣M2。簡單說,廣義貨幣,包括流通中的現金,以及居民和企業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貨幣供應量。而這其中,居民和企業的各類存款占到了絕大多數。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魯政委:占比最大的是老百姓,是居民的存款,占整個M2的比例(約)47%。在過去的30年里,這一部分出現了數個百分點的上升。那這表明,其實在我們的發展的過程當中,更多的經濟發展成果惠及老百姓,老百姓的財富有明顯增長。
廣義貨幣中占大頭的是存款,而存款和貸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貨幣總量增加的背后是經濟規模的擴張。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 王青:比如一個企業在銀行取得了貸款,它或者拿這個貸款進行經營,最終會轉化成企業職工收入,轉化成存款。如果它進行投資,這些錢轉成其他企業,也就是銷售設備(材料)的企業的存款。因此各類貸款的增加就會推動存款的同步上升。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溫彬:因此在整個信貸投放、信用擴大過程中,肯定會在支持實際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導致貨幣總量規模的擴大。這個也反映出了整個經濟,還是更加聚焦在實體經濟領域。
歸根到底,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應的是經濟發展。近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之一,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126萬億元,貨幣供應量的合理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招聯首席研究員 董希淼:廣義貨幣M2突破300萬億,只是M2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基礎上,突破了某一個整數點,并不表明貨幣政策發生轉向,也不是貨幣供應量過多,無需過度關注。
如何用好這300萬億元?
300萬億元的貨幣總量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撐,未來,如何更好地用好新增的貨幣供應和提升存量貨幣的使用質效呢?大家一致的答案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 王青:要把新增的貨幣供應量,或者新增的貸款重點引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重點環節和薄弱領域,可以看到央行近期設立5000億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就是引導商業銀行把資金更多流向這些領域。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明明:廣義貨幣會通過各類資產去發揮支持經濟增長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是跟新質生產力相關的,比如說小微、綠色、科創相關的貸款增速是比較高的。普惠貸款的余額是在持續上升的,同比增速在25%以上,是比較高的。
專家表示,確實過去一段時間存在著一些貸款效率比較低,沉淀的現象。接下來要在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引導下,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更好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溫彬:進一步盤活信貸的資源,特別是過去對于一些房地產、融資平臺信貸資源,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優化信貸的投放結構,把這個資源盤活以后,投到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從而更好提高信貸的質效。(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