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農人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地處孔雀河中游,耕地面積10.47萬畝,以種植香梨、棉花為主。近些年,當地農戶采用的“梨園+棉田”農業發展模式,進入增產增收瓶頸期。
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和什力克鄉黨委書記薛惠敏認為,只有圍繞鄉村主導產業吸引關鍵人才,培育好本地人才隊伍,才能持續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當地2022年引進了新疆綠洲駝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企業流轉5000畝土地建立綠洲農場,同時成立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由棉花種植專業人才帶領周邊種植戶共同打造萬畝智慧農田。
該公司副總經理、總農藝師熊大振介紹,當前,棉花種植面臨著從機械化向數字化、智慧化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加快新技術的集成應用,是提升棉花種植效益的有效途徑。
記者在綠洲農場里看到,多光譜圖像分析系統、蟲情監測站、作物長勢監測等田間智能化監測系統平穩運行,采集到的數據不斷被傳輸至中控大屏,為棉花田間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數據顯示,相較于傳統種植,采用智慧棉田的綠洲農場去年產量提高40%,成本投入降低23%。
目前,和什力克鄉種植棉花65000畝,去年棉花平均畝產410公斤,較上年提高了60公斤,去年全鄉人均收入27351元。
和什力克鄉還是庫爾勒香梨的重要產地,種植面積達3萬畝。過去,香梨畝產一直停留在600公斤左右,為此鄉里引進了香梨專業技術人才,在保留老樹主干的基礎上,通過修剪出掛果新枝的方法,提升香梨產量。今年,新修剪過的香梨樹畝產有望達1500公斤。
如今,和什力克鄉因地制宜,結合特色產業引進香梨、棉花種植、菌類種植、鄉村旅游等領域人才,帶領重點產業振興。同時,該鄉堅持發掘本土人才,依托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吸引13名返鄉大中專學生到村實踐鍛煉,采取專人培養、精準培訓、發揮特長等方式,培養村“兩委”后備干部28人,形成了干部隊伍的“梯次結構”,逐步破解人才短缺瓶頸,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記者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