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李喬宇
北京時間8月6日14時4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極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華泰證券通信首席分析師王興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千帆極軌01組衛星即為“G60星座”首批組網18顆衛星,該組衛星的發射具有兩個層面的重大意義。一方面,這是我國幾大衛星互聯網低軌星座中首次組網發射,代表國內衛星互聯網建設大潮開啟;另一方面,“G60衛星”的加速部署也意味著地方國資正在靈活機制的推動下加速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
“從‘G60星座’以及其他星座計劃來看,同時結合海外Starlink的歷史,預計明年我國發射的低軌衛星數量會超過一千顆,之后的數量還會大幅度增加。”王興告訴記者,“以此計算,僅在衛星制造側,就有望為相關產業帶來上百億元的市場空間,同時在終端側以及應用側,也有望激發更廣闊的市場。”
促進通信行業發展
王興表示,與高軌衛星相比,低軌衛星距離地表更近,通信時延更低,終端也可以做的更小。隨著低軌衛星星座的逐步建立,“車路云一體化”可以使用衛星信號支持自動駕駛,低空飛行器也可以使用衛星信號載人及貨運,個人用戶在航班上使用衛星寬帶上網將越來越普遍。
青年投資家俱樂部副理事長宋曉飛告訴《證券日報》記者,“G60星座”的發射使中國在全球衛星互聯網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將提升中國在全球衛星互聯網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隨著“G60星座”的建設,更深度的通信服務覆蓋成為可能。宋曉飛表示,“G60星座”可以提供全球覆蓋的通信服務,包括語音、數據和視頻通信。這將為偏遠地區、海上、航空等領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信手段,促進通信行業的商業發展。同時“G60星座”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導航服務,包括衛星導航、航空導航、航海導航等。這將為交通運輸、物流等領域提供更加精準、可靠的導航手段,提高運輸效率和安全性,商業價值巨大。
衛星互聯網可實現偏遠地區覆蓋,拓展互聯網產業應用,相關技術不斷突破。“從去年年底開始,衛星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航天馭星副總裁曹夢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去年10月份SpaceX正式推出手機直連業務,先后多批數十顆手機直連版本Starlink衛星被送入軌道開展相關測試,手機直連作為衛星互聯網的演進方向,諸多公司均在以各種技術路線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并展開驗證。
產業鏈不斷完善
“G60星座”建設將帶動商業航天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來看,業內對于我國低軌衛星星座建設能力的討論主要集中于兩方面,分別是衛星供給能力和衛星發射能力。
在供給能力方面,宋曉飛告訴記者,中國低軌衛星產業鏈在制造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具備了較強的衛星制造能力。國內的衛星制造企業在衛星平臺、載荷、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并在國際市場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加大對衛星制造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與此同時,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生態正在不斷培育發展。以銀河航天為例,其合作伙伴已經輻射全國,從2018年的100多家,到如今的超過1000家,供應鏈涵蓋精密加工、鑄造、電子集成、能源、機電、材料等領域。
銀河航天公共事務總經理徐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不少過去為汽車等行業提供零部件的生產制造型企業,其針對航天產品的生產制造能力不斷提升,逐步進入到商業航天供應鏈配套體系中。
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不斷完善也促進了發射能力的提升。宋曉飛表示,中國通過幾十年的積累,現階段已具備了較為完善的衛星發射能力,擁有多個衛星發射基地和運載火箭系列。運載火箭技術不斷發展,可以滿足不同軌道和重量的衛星發射需求。
“中國正在積極推進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的研發,以降低發射成本和提高發射效率,目前已經涌現出一批企業。”宋曉飛認為,中國低軌衛星產業鏈中制造業的供給能力和發射能力都在不斷提升,但仍面臨著一些挑戰,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推動中國低軌衛星產業鏈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