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不再有機會,只會增加創業者的急功近利。
最近,在互聯網上流傳著一份“某天使投資的內部郵件”。在這個郵件里,作者認為移動互聯網留給創業者的時間只有三年。也就是說,三年之后,市場將被分割完畢,各個細分領域都會出現大佬級公司(也不排除整個移動領域中就那么幾家巨頭級公司)。作者用這樣的話來說明時不我待般的迫切:“這個過程是互聯網從業者一生中不再會有的機會。”
先不考證這封郵件的出處究竟是不是所謂的投資人內部郵件,這封郵件的寫作者對移動互聯網的認識未免顯得有些膚淺。在作者的視野里,移動網絡就是手機的網絡,最多加上一個平板電腦的網絡。對于更多的設備數字化并加入到這個網絡里,作者卻有些視而不見了。
谷歌在今年的大會上展示了Google Glass這個硬件,這是一個聯入互聯網的移動設備。也有汽車廠商正在規劃設計“智能汽車”,將汽車也聯入互聯網中。筆,這個由于電腦的發達而被逐步淘汰的物件,會不會也由于可以聯網煥發它的第二春?這些都是移動設備,那么不移動的設備會不會聯入互聯網?當然,電視機已經開始了,隨之而來的,冰箱洗衣機乃至微波爐,紛紛“智能化”也不是不可企及的夢想。
一批又一批的設備聯入網絡后,會形成兩種結果:原先的巨頭開始跨界經營,利用原有的用戶和資源優勢;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的創業公司去和它們競爭。能存活且發展起來的這些創業公司,應該在它所耕耘的領域里本來就擁有一定的優勢(最有可能的就是人脈)。但如果說,三年之內,就能形成格局已定的結果,未免有點天方夜譚。
即便是桌面互聯網,在中國已有二十年,也不是這封郵件里所謂的“十年定格局”。視頻網站老大優酷就是2006年年底才上線運營,電商領域中的京東是2004年才開始運作的項目,也就是到了2009、2010年才風生水起,廣為人知�;ヂ摼W作為一種媒體獲取內容的管道基本已被早期的門戶、搜索所牢牢占住,但它遠遠不僅是一種媒體。
到了移動互聯網——其實我更愿意把它稱之為物聯網,雖然物聯網三個字有人堅持認為是中國人自己的發明——越來越多的設備聯入后,媒體這個概念的份額比桌面互聯網來得更小。這個領域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換而言之,一種新的消費潮流、生活潮流將會觸發新的公司出現。大量的數據存于云中,但人們依靠它解決的是和自己再緊密不過的問題。
郵件里所謂“三年后用戶獲取成本急劇增長”,這話是應該有前提的:類似應用的用戶獲取成本當然會急劇增長。但關鍵的問題在于,不是只有手機或平板才構成這個網絡的。我有極其樂觀的立場去相信,但凡我們在用的物件,7-8成在有生之年會聯入網絡中。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用戶獲取成本不能一概而論為“急劇增長”。
三年之后不再有機會,只會增加創業者的急功近利。難道三年之后的商業世界,就是今天這批公司所統治么?看看摩根斯坦利的報告吧,這二三十年來,數字公司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是多么的頻繁。給自己的團隊加以必要的壓力當然是不錯的,但加壓加到三年后就沒機會了,殊為不智。(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