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歲末年初,各大銀行就像約定好似的掀起一輪輪攬儲大戰。而最近幾年,通過發售理財產品已成為銀行攬儲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大銀行又進入到集中發行理財產品的高峰期。數據顯示,僅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的一周時間里,國內42家銀行就已經發行了411款理財產品。
毫無疑問,在股市行情低迷、房地產市場受到宏觀調控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市場日益成為普通百姓投資理財、實現財富保值升值的主要渠道。買理財產品,特別是在銀行購買,往往被認為保賺不虧,最多是賺多賺少的區別。然而,日前國內某銀行曝出的“飛單事件”給這種觀點畫上了大大的問號——在銀行里購買理財產品真的零風險嗎?在銀行里買就一定能獲得預期收益率嗎?如何防止掉進理財陷阱呢?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希望能夠解答投資者的疑問。
-疑問
1在銀行里賣的理財產品都“可信”嗎?
第一步: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標注;第二步:看協議上金融機構的公章
違規代銷的理財產品在業內稱之為“飛單”,這是被銀行所禁止的。日前,國內某行就曝出“飛單事件”,讓投資者損失慘重。這讓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備受關注。“我這樣年紀的人對理財方面的知識了解有限,主要是聽銀行理財經理的介紹。他們說哪款產品好、收益高、風險低,我就買哪款。”家住長春經開區福臨家園的張阿姨對本報記者說,“至于是不是‘飛單’,無從判斷。”
農行吉林省分行個金部財富管理中心主任劉建華介紹,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除了本行發行的,還有代理發售的基金、信托和保險產品。 “投資者想要了解自己所購買的理財產品究竟是不是銀行自己發行的,方法比較簡單。”他說,首先,可詳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說明書上會明確理財產品的基本要素,究竟是不是“親生的”,一目了然。
如果看過說明書之后還不確定,最簡單的方法是——看投資者與金融機構所簽訂的協議上所蓋的公章。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協議上會加蓋銀行的公章;信托和保險產品,協議上對應的是信托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公章。“如果銷售人員稱理財產品是銀行代理的,而協議上又沒有正式的公章,或是代銷協議,那么投資者就要警惕了。”
提醒:這些收益“難說”的糾紛更多
如投連險、萬能險、信托類等理財產品的收益往往具有不確定性
某國有股份制銀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理財師告訴記者,在目前產生爭議的理財產品中,“飛單”屬于小概率事件,經常引發爭議的是銀行代理的保險和信托等理財產品。
在保險類理財產品中,分紅險的基本收益在合同中會有承諾,因此最終肯定能讓投資者取得一部分收益,至于收益多少,則要看具體運作情況。
投連險和萬能險沒有保本的說法,能夠取得怎樣的成績完全根據運作情況,也是最有可能出現本金虧損的品種,被客戶投訴最多的保險產品也均出于此。
信托類理財產品既有將債券、票據等作為投資標的的,也有投資藝術品、房地產的,產品構架涉及各類抵押、關聯責任、擔保公司等,設計十分靈活,因此每個信托產品的內容都不相同,所以在購買時一定要詳細查閱產品說明書,明確其發行主體。
2理財經理口頭承諾的收益率可信嗎?
類似的話別全信:“這款理財產品我們已經發售好幾年了……
通過這么多年的經驗看,××年后肯定會取得預期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