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表示,目前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監管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消費者需結合支付機構披露的支付服務協議和法律來保護自身權益
“去年就刷丟過一回,這次又沒轉到,我的錢到哪里去了……”日前,90后的李小姐向記者講述了自己通過“拉卡拉”還銀行信用卡的經歷。
李小姐說:“4月初我在石景山區沃爾瑪山姆會員店內通過‘拉卡拉’刷光大銀行儲蓄卡給浦發銀行信用卡還款,整個操作過程跟在其他地方使用的‘拉卡拉’一樣,只是刷完以后顯示沒有紙,就沒能打印小票。刷完后手機只接收到了儲蓄卡銀行發送的支出成功的提示短信,但一直沒有收到浦發信用卡接到還款的短信。我打電話給浦發銀行沒有收到還款。”
其實,同樣的事情李小姐在2012年8月份也遭遇過一次。“去年我也在沃爾瑪里面的那個機子上刷了光大的儲蓄卡給招商的銀行信用卡還款,同樣顯示沒有打印小票的紙,我打電話給拉卡拉的客服熱線,客服人員告訴我他們只是一個第三方支付機構,錢刷出去就不在他們那里,應該找銀行,但光大銀行說錢支付出去了,招商銀行說沒有收到,那次是600元,并且我錯過最后還款日6天,是招商銀行發短信催款我才知道錢沒還到,肯定影響我的信用記錄了,我又找別的地方先還了信用卡的錢,快8個月了,那錢還沒找來,沒想到這次又遇上了。”李小姐頗是無奈地告訴記者。
記者隨即致電拉卡拉服務熱線,客服人員表示,通過拉卡拉還信用卡,一般2個工作日到賬,如果沒有及時到賬,他們可以通過查詢用戶交易記錄了解情況,用戶的資金是安全的。當記者問及導致這種故障發生的原因,有沒有其他類似的情況發生過時,一位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其實我們也不清楚,或許是因為網絡問題導致沒有入賬。”另一位客服人員卻稱:“從來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過。”
其實,李小姐這兩次的遭遇并不是個案。記者在網上搜索時發現了多條表述用拉卡拉轉賬后,借記卡扣款成功,但接收卡沒有接收到還款的信息。其中有網友稱:“我用建行的借記卡在便利店拉卡拉還興業銀行信用卡的款,當時用拉卡拉查借記卡余額有1730多元,就還興業銀行1600元,按正常操作后拉卡拉顯示交易失敗,又重復第二次還款操作,顯示為余額不足,交易失敗,但再用拉卡拉查余額時發現款已被劃走1600元,隨后打興業銀行電話查賬說沒有還款記錄,又打電話給建設銀行說款已經劃出,讓我打電話拉卡拉客服電話,經過登記后答復兩天內給我答復,現在已過了一天了,我真的好擔心我的錢就這樣丟了!”
記者又致電的中國銀聯客服表示,如果沒有到賬,用戶可以提供當時刷的卡號和手機號,銀聯可以協助查詢解決。據了解,全國擁有超過4萬多家網點的拉卡拉支持多家銀行卡業務,并有6家銀行是實時到賬,其他不能實時到賬的銀行是1至2個工作日到賬。
>>律師說法:
法律監管亟待完善
北京市致知律師事務所白海珍律師認為,無論這筆匯款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李小姐在銀行產生的逾期滯納金和利息,應該由“拉卡拉”負責。
目前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監管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2010年9月1日施行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辦法》對從事支付服務的非金融機構提出了資質的要求,應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對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申請方式、申請人和出資人要符合的條件進行了規定。李小姐的案例情形還需要結合支付機構披露的支付服務協議及承諾,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來保護自身的權利。最重要的是保留相關的證據如銀行賬戶轉賬記錄、“拉卡拉”的“交易成功”憑條及短信通知等證據,特別是銀行賬戶的轉賬記錄。(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