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等地接連發生地震。有機構宣稱,其地震預警系統對2月19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交界發生的4.9級地震進行了成功預警,地震預警由此受到廣泛關注。
據了解,中國地震局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從2009年開始啟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的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2010年3月7日,該項目在福建省正式啟動試點。“通過這個項目,中國地震局已經掌握了地震預警系統的關鍵技術。”中國地震局工作人員說。
預警能提前預知地震嗎?福建試點情況如何?我國地震預警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幾秒到幾十秒,地震預警搶出逃生時間
“與地震發生之前的地震預報不同,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后,搶在地面強烈震動之前發出警報信息。”22日,福建省地震局科技處處長黃宏生介紹,目前人類還無法對地震的發生做出準確預報,但地震預警技術已相對成熟。
據介紹,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兩種主要地震波,一種是速度較快但震動較弱的P波,一種是速度較慢但震動較大的S波。S波引發的地震危害較大。地震預警是利用P波比S波速度快,以及電磁波遠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當強烈地震發生時,通過震源附近的地震觀測儀器捕捉速度較快的P波,搶在S波到達預警目標區之前,對可能遭受破壞和影響的地區發出地震警報,以便預警目標區人們采取緊急防范措施,減輕損失影響。
中國地震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地震預警能提供幾秒乃至幾十秒的逃生時間,有效減少傷亡與財產損失。”
黃宏生介紹,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中,位于震中西南373千米的東京,在地震動前65.1秒接收到預警警報。日本新干線列車在地震動到來前自動停止,OTIS電梯公司馬上關閉受影響區域內的16700部電梯。
試運行平穩可靠,無一起漏報錯報
2010年3月7日,地震預警項目在福建省正式啟動,依托福建省現有地震監測臺網,開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關鍵技術及實用化技術研究,研發地震預警及儀器烈度速報軟件,建設地震預警系統和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并實現在線實驗運行和示范運行。
目前,福建數字地震臺網臺站總數已達到125個,臺間距平均達到31公里,所有觀測數據均通過電信穿線實時傳輸至位于福州的福建臺網中心,通信延遲小于1.3秒。
2012年9月,福建省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在福建地震臺網試運行。
“試運行期間,系統運行平穩可靠,已成功對福建長樂海域3.3級、福建仙游2.5級等一系列地震進行預警,沒有一起漏報錯報。”福建省地震局檢測中心總工程師廖詩榮說,2012年12月19日發生在臺灣花蓮附近海域的地震,系統在震后十幾秒即處理完信息,理論上為福建沿海地區贏得40秒以上的預警時間,“出于安全考慮,試運行期間我們沒有對公眾發布預警信息。”
計劃5年覆蓋全國,應用仍需3至4年
據介紹,目前,中國地震局“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經進入發改委立項程序,計劃投入20億元,用5年時間建設覆蓋全國的由5000多個臺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
盡管科研有所進展,地震預警要真正實際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廖詩榮說,目前我國在技術上已接近國際領先水平,但在法律保障、公眾認知等社會管理層面仍然是起步狀態。
據了解,目前我國還沒有法律對地震預警作出規定。“預警信息具有高度的社會敏感性,處理不當極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黃宏生說,“地震預警系統涉及復雜的技術環節,又要有高度的快捷性、準確性和穩定性,應加大預警科普宣傳,讓公眾科學應用預警信息,才不會讓救人的信息變成害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