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的《中國制造》和龍志毅的《政界》,描寫的是高級官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展現了鮮為人知的領導干部升遷的具體操作,具有相當的“內幕效應”,能夠勾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欲望。
“我還是比較認同早期的一些官場小說。”中國檢察出版社副社長趙志剛向記者表示,這類小說有周梅森的《人間正道》、張平的《國家干部》、陸天明的《省委書記》、王躍文的《國畫》、尹洪東的《邊界》等。他認為這些作品的視野起自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場景,全方位展現置身其中的各色人物,演繹出正面力量的英氣與時代的正氣,讀起來蕩氣回腸,讓人看到國家和社會的希望所在。
網絡力量激蕩著傳統的官場小說寫作、出版、發行。如洪放的《秘書長》最開始是放在天涯社區上的。后來,才被出版社的編輯發現,并出版發行。被網友稱作“官場政治課本、職場教科書”的《男人戰爭》,一開始也是在網絡上發表的。
一位知名圖書網站的編輯向記者表示,官場小說受關注一方面說明作品本身有不錯的可讀性,另一方面就是有一定“指導性”,滿足了各個階段不同讀者的需求。
“官場小說受追捧的背后是一種窺探意識。”趙志剛表示,官場距離普通民眾很遠,大家從主流媒體的電視、報刊上看到的只是這個江湖的冰山一角。而官場小說的不少作者有從政經驗,對這個領域有體驗。他們在書中揭露官場這個名利場的繽紛復雜,描寫相互傾軋的權力斗爭,普通的讀者們從官員跌宕起伏的命運中尋求心理上的補償,部分地滿足了窺視欲和獵奇心。
官場亦被稱為“宦海”,官場小說呈現這個特殊而神秘領域的權力潛規則。一些年輕的公務員從中探求官場的進階指南,把官場小說奉為尋求從政經驗的“官經”,視為一種“術”。這也是官場小說受人青睞的一個原因。
“作為一個遠離官場的老百姓,我很有興致閱讀這些文字。因為里面描寫的一些東西是我們局外人無從知道的,但卻時不時發生在身邊。”一位網友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認為初入官場者可以通過小說熟悉官場、了解官場,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曾有一篇博文說到,王躍文的《國畫》是“一部讓大學生少奮斗10年的成功寶典”。有讀者更是把《滄浪之水》譽為“當代公務員的教科書”。
其實那不是官場文化
官場小說的走紅,帶動了對其現象的研究和評論。有人把它分成四類:
第一類,由改革文學過渡來的寫實小說,如柯云路、張平、陸天明、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針砭時弊、揭露社會黑暗、批判腐敗。其故事往往邪不勝正。最終,腐敗分子遭到嚴懲。
第二類,類似黑幕小說的官場小說,代表人物有王躍文、王曉方等。他們有過政府機構任職經歷,細筆勾勒一些社會黑暗,借人之口記錄百官行述,在商業上獲得很大成功。
第三類,描寫官場小人物的掙扎以及大官員周圍的小人物,成為官場小說的典型,如肖仁福等作家的作品。書中人物有上進心,渴望被人尊重,希望過上體面生活。有的把握住機會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有的經不起金錢美色誘惑跌倒在奮斗途中,構成仕途進退、官場沉浮的種種悲喜劇。
第四類被稱為后官場小說,增加獵奇、想象、夸張和復制、克隆等手段,成為當前市場的主要產品。這類小說以反腐為幌子,夾雜色情暴力,以揭露秘聞隱私為賣點,滿足窺私欲和獵奇癖的讀者,以此成就市場銷量,成了非藝術性的商品。
“利益驅動讓出版商趨之若鶩,其后果是大量粗制濫造的官場小說充斥圖書市場。”趙志剛告訴記者,“在書攤上認真翻翻,不少此類作品已經失去基本的道德底線,宣揚的是權錢交易、情色交易,讓人頓感官場小說已經淪落為文學的爛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