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大家最好不要邀請我,多么光彩的事我都不參加。第一不要邀請我,第二不要到我老家去,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我的新作回報你。”在獲得諾獎后莫言似乎不勝各種打擾,昨日在第二屆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上,莫言在與2003年諾獎得主庫切對話的場合說出這樣一番話。
莫言:我不愿意來這個活動
莫言是在和庫切各自發表了20分鐘的主題演講后回答現場提問時說出的這樣一番話,他說獲獎后自己頻繁出現在各種活動上,但這已經是他將大部分邀請拒絕后的結果。“有10次邀請我頂多答應1次,人經常處在身不由己中,我也不愿意來今天的活動,這個題目我也不想談。但是不講我愧對澳洲同行,對不起今天到場的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莫言和庫切共同面對的一個提問是現場有讀者問文學的意義和諾獎評選標準。莫言回答認為就像他演講中提到的,諾獎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文學,評委們沒有強烈的政治觀念,看作品不看人。“我的得獎非常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庫切對這個問題顯然和莫言的看法不一致,庫切說:“瑞典皇家學院的成員也是人,他們做出的選擇也是人的選擇。在諾獎早期,政治的影響還是存在而且很容易看見的。比如說,‘人類的進步’;‘最偉大的貢獻’這類授獎辭體現了諾獎最主要的標準,這也是明顯的政治表達�;始覍W院即便不愿這樣想卻還是受到政局變動的影響,比如丘吉爾獲獎就和冷戰有一定關系。”
庫切:非常同情莫言先生
而隨后莫言在下一個問題中就表達了自己并不想來參加這個論壇的真實想法,并希望大家最好也不要再請他參加其他活動。在莫言回答完之后庫切馬上說:“我非常同情莫言先生,諾獎有的時候頒給正處于寫作生涯中間狀態的作家。萊辛幾年前獲獎時并沒有因此影響到自己的寫作,因為她得獎已經是寫作生涯的末期。如果頒獎給一個還將持續寫作的作家確實會有影響干擾的效果。”
這是前南非作家庫切(現已定居澳大利亞)第一次在中國公開亮相,就像之前傳言所說,庫切話不多,很多時候只用一兩句話帶過讀者提問。在昨日上午場的活動,庫切還作為主持人主持了第一場中澳作家的對談。中午在用餐后他和其他幾位澳大利亞作家一起找了一家現代文學館附近的咖啡廳休息了半小時,他點了一杯洛神花茶。
此次隨團而來的還有另外7位澳大利亞作家,包括尼古拉斯·周思、布賴恩·卡斯特羅等人,他們在為期兩天的論壇里將和其他7位中國作家兩兩組合展開主題演講并回答讀者提問。文學論壇昨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現場致辭,按照日程安排,她還將與作家劉震云、徐小斌等人一起參加明天的閉幕式和現場朗讀活動。
■ 演講內容摘錄
庫切:諾獎的神話與不完美
我想來談談諾貝爾獎。在藝術領域,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獎項,有的只是頒發獎章證書、有的有獎金;有的意義重大、有的意義小一些。就我所知,唯一一個價值在自身領域之外,全世界只要是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的獎項就是諾貝爾獎。
為什么會是這樣?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諾獎存在了很久的時間、每年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等等,但這都不能解釋為何諾獎在大眾心里至高無上、會被看成對獲獎者終極嘉獎的原因�,F在臺上有兩個人更了解諾獎,因為我們經歷了整個程序,也有立場去思考差距。我想談的是諾獎——神話般的地位和人為的不完美甄選方式。
我想說的是,我不能代表莫言的觀點,我想談的是我對諾獎的看法。我強調我不是批判諾獎,正是他們的慷慨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