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學大家,賈平凹的作品所引發的爭議,或許在當代作家中無人能及。而作為作家中的書畫家,賈平凹的書畫作品也是毀譽參半。
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賈平凹對自己的書畫作品所遭受的冰火兩重天直言不諱,笑言記者在稿子中不罵最好,罵也沒關系,他都不以為忤。
學書法只用眼而鮮動筆
在網絡上,賈平凹的字見得比較多,畫要少一些。他自己則表示,網上的字和畫很多都是假的。為什么假?恐怕只為一個利字。他開宗明義地說現在他的字,熟人價是6萬元一幅,畫則要二十多萬元一幅。而現在則漲了十倍不止。
賈平凹說,他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寫毛筆字。而且,在他看來,字的間隔結構都差不多,自己一直用鋼筆手寫文章,寫了那么多小說,還修改謄抄了多少遍,字早就爛熟于心了,因此寫起來得心應手。同時他強調自己喜歡側鋒用筆,這樣能讓字顯得更有力量。
“北方人主要學碑,南方人主要學帖。” 賈平凹說。不過,他的學,只是用眼,很少用筆。“我不喜歡臨摹,看得多,讀得多,哪個字覺得不錯就記下來,慢慢積累起來。”不愛臨摹的賈平凹,也基本沒寫過楷書。在他眼里,楷書是常規,他卻不是走尋常路的人,或者只是尋常路走多了。
書法中沒有錯別字之說
努力消解書法神圣感的賈平凹,卻很難消解自己作品中的“硬傷”。
2007年9月,賈平凹任主編的《美文》雜志創刊15周年,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發去了她的賀詞,然而賀詞中“茂”字草頭下面的“戊”變成了“戍”。一下子,作協主席寫錯別字成了網上熱聞。后來,賈平凹出面聲明:在書法中,多一筆少一筆很正常,因此鐵凝沒有寫錯字。問題是,書法中真的可以不講究嗎?
同在陜西省的“正牌”書法家汪運渠較起了真。他在《沙灘上的房子》一文中談到,賈平凹之所以會認為多一筆少一筆沒關系,是因為賈平凹“不懂什么是補筆、什么是借筆,亦可得知賈平凹不懂《小學》、《說文》、《漢字學》,所以才說出了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話”。他還羅列了賈平凹眾多“無端的少一筆,無端的多一筆”的書法作品,將賈平凹的字稱為肢體殘缺的“馬”。
不過,賈平凹似乎“死不悔改”了。問起別人對他的質疑,他很淡然地回答道:“有些人說哪個字寫錯了,哪個字必須堅持寫繁體字,不能寫簡體,那都是老一套觀念,于右任還有簡化的草書呢。”
或許,書法不是賈平凹的真正用力處,所以他不必像汪運渠那么在意。在他認真的文學上,他的體會就大不相同了。“與寫作相比,寫字更愉悅一些,玩著就寫了,一幅字就十幾個字,用不了多長時間。文學不能重復,一部長篇要花好幾年的時間去構思去創作,很辛苦;書法可以重復。”
但賈平凹同時聲稱,靠寫作養活不了自己。而玩著寫的書法,讓他名利雙收,這可能也是很多人看不過眼處。
對文人書畫并不“感冒”
馮驥才曾在文章中寫道,此前見賈平凹的畫少,只偶然在報端刊尾見過,“因對友人說,平凹的文第一,字第二,畫第三”。后來收到賈平凹寄給他的幾本書畫冊子,將賈平凹的畫進階為文人畫。不過,對文人畫的說法,賈平凹并不“感冒”。“現在只是流行這個看法,其實我也不主張什么文人書畫,你說是文人書畫,可以;你說不是,那也完全沒問題,不必分得那么清。我寫我的,畫我的,有真感情在里面就行了。”他強調,畫畫一定要有感覺了才動筆,主要是給自己畫的,拿去賣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