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劉文飛。
下個月,俄語翻譯家劉文飛會很忙。他所在的首都師范大學斯拉夫語研究中心要開一個規模很大的國際會議,會議目的是想看看“俄國文學史的世界圖景。”因為我們知道中國人怎么寫俄國文學史,知道蘇聯人怎么寫,我們知道當代的俄國人怎么寫,但是我們不知道西方很多語種中怎么寫。"
今年夏天,劉文飛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調到了斯拉夫語研究中心。這個學術機構的建制和傳統俄語系不同,更多的是國外俄羅斯研究的建制。在西方,俄羅斯文學研究是在斯拉夫學的背景下,斯拉夫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像日耳曼學,東亞學一樣的大學科分類,下面又分出捷克的文學、波蘭的文學等類別,就像東亞學分類下有中國學、日本學。
劉文飛說,西方斯拉夫學最繁華的時候是冷戰時期。以美國為例,美國斯拉夫語研究最強大的時候每年有一兩萬名俄語畢業生,當時任何大學的斯拉夫語系基本上是俄語系。冷戰結束以后,美國人調整得很快,十年前劉文飛在耶魯大學訪學時發現已經沒有一個本科生把俄語作為畢業的專業。知道他在這邊的斯拉夫語中心,他的朋友、耶魯斯拉夫中心的主任開玩笑說:“你們的斯拉夫語興了,我們的斯拉夫語研究正在逐漸死亡。”
劉文飛想做的事情很多,除了俄語人文思想領域圖書的譯介出版,這個中心還會創辦一份名為《北京斯拉夫評論》的雜志,面向全球學者,還將引進訪問學者制度,邀請一流斯拉夫學者訪學。這是與草嬰、傅雷那一代翻譯家不同的圖景,自然抱持不一樣的使命。在首師大一間辦公室,關于俄羅斯文學、關于文學翻譯的話題也在這些創想中慢慢延展開來。
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