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 |
2014年12月,有兩件事兒,讓人們更加關注中國語言的力量:
19日,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等打造的權威解讀當代中國核心話語的“中國關鍵詞”多語平臺在京發布,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等5個專題的首批77條核心詞匯的權威解讀和闡釋以中、英、法等7個語種同步發布。
24日,“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首批術語發布儀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首批發布的術語共81條,既包括“道”“氣”“仁”“義”等反映中華傳統 文化特征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也有“陰陽”“詩言志”“修齊治平”等屬于交叉學科的術語,其中,個別條目如“不學詩,無以言”等術語,第一次作為學科術 語被挖掘整理。
如何讓解讀傳統與當代中國的關鍵詞,推進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遠播?立足當下,仍然需要我們共同思考。
給世界讀懂中國的支點
聲音的傳播,故事的講述,離不開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詞語的基礎支撐。詞語,不僅是代表特定意義的符號,更是精神的濃縮,歷史的定位。而某些可以成為關鍵詞的詞語,就更是對社會、文化的總體狀況、歷史流變等的體現與反映,是思想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