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首屆中國讀友讀品節舉辦,海豚兒童書店開業;同一月份,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正式掛牌。
“在閱讀習慣不斷改變的情況下,我們也要不斷改變發展模式和營銷模式,竭誠為讀者服務。”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三聯書店原總經理樊希安說,“竭誠”就是要不斷發現和滿足讀者的文化需求,這是我們最初的動力。
三聯書店的做法見證著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發展導向。
由中央文資辦主編的《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報告(2014)》日前發布,報告對2013年我國國有文化企業整體運營狀況和改革發展形勢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總結。
從報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文化企業的產出和利潤實現了穩步增長,在做大企業實力上邁出了堅實步伐。然而,文化企業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與國際一流文化企業相比,我國國有文化企業依然呈現“散、弱、小”特征,依然面臨進一步增強企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的艱巨任務。
正如數據所顯示,骨干文化企業的發展狀況是衡量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應深刻理解國有資本在文化產業領域控制力的重要意義,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做大做強。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發揮多重作用,它們不僅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中發揮基礎作用,更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參與國際文化產業競爭中發揮著中堅作用。
我們知道,文化產業同時具有經濟屬性和意識形態功能。文化產業的發展既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遵循經濟規律,又要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求,遵循意識形態發展規律。因此,國有文化企業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除了經濟效益,文化產品還肩負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社會責任。
經過多年發展,中央文化企業集聚了全國最優質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資源,是我國文化企業中的中央軍、國家隊,在我國文化格局中應具有戰略地位。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從戰略高度認識國有文化企業的戰略意義,傳統事業思維阻礙了企業做大做強。
由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主要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它影響著公民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事關社會風尚和發展導向。正是從這一意義上,一本好書、一張好報、一部好影視作品,可以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精氣神,相反,一些充斥色情、暴力、恐怖、血腥、頹廢的文化產品,則會貽害社會。因此,作為國家文化產業支柱的國有文化企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為先,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