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讀書 > 美文趣文

      仙道福地油坊嶺

      2016-01-07 15:20:59 來源:金絲峽周報

        油坊嶺向東5里是赤地。由北向南是一條橫向山麓,由東向西是一川道,呈“T”形格局。北部黃家趴﹙諧音﹚、玉石溝,南部清澗溝、瓦房溝4條溪流,流至溝口即潛入地下,中部川道無水,故名“赤地”。赤地并不是不毛之地,因地下水位高,農作物照樣生長良好,糧食豐收。所謂赤地縣,是因在這個川道上昔日建有廟宇,設有學校、商店,藥房、漆行、食堂、旅社、理發、竹木加工等,是一個門類齊全,各業興旺的集鎮故名。油坊嶺上首“湖田”,是建國后新增的一個生產大隊,居住著數十戶不同姓氏的人家。湖田的東南角有一個數畝大的池塘,水深數米,常年不旱。湖田中間是一條寬闊大道,兩旁則是百畝農田,因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種植的稻谷產量高,品質好。池塘及稻田常年生長著魚鱉、蟹蝦、泥鰍、黃鱔,湖田可說是油坊嶺乃至全縣的小江南、魚米之鄉。油坊嶺下首是老屋場、黃泥堡,全是朱姓。北自窯溝口至黃泥堡是一條彎曲山麓,南自朱家祠堂至外排溝口又是一條山麓,似兩條青龍首尾相對。朱家墳山及后來的龍窩鄉政府所在地,是一個圓形的孤山,像一顆珠子,呈現出“二龍戲珠”的自然景觀。來自赤地的河流至油房灣后,突然轉向北,再向西,又向南,再向西,呈“S”形景觀。人們稱這兩處為油坊嶺的風水寶地。居住在這里的朱氏家族其所以人丁興旺,家庭富裕,人才輩出于此不無關系。油坊嶺向西5里即是龍窩,小地名又分河東、河西、龍窩州3 處。河流由東向西流至寨坡腳下后轉向北、再向西又向南,呈“U”字形狀。自河東至河西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脈,酷似一條臥龍,故名“龍窩”。U形的中部是百畝良田,即“龍窩州”,早年種稻谷,后改種小麥、玉米。這龍窩州是船形地,歷史上發生的特大洪水,這里的土地卻安全無恙,應了“水漲船高”之說,也算是一處風水寶地。

        油坊嶺總的地形是兩山一川,呈梯形結構。南部海拔較高,但坡度不大,頂部是以松柏為主的林帶,即所為松柏戴帽。半山以下種植生漆、油桐、板栗、核桃、柿子等經濟林木,成為果樹穿腰,是農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經濟來源。中部為三個平川,土地肥沃,質地多為夜潮砂,不畏天旱雨澇,糧食連年豐收。北部是低山丘陵,土質多為麻骨石,80%以上可以耕種。尤其盛產花生、紅薯。這里的居民大都住著一磚到頂的瓦房,有的還是四合院。他們家家戶戶耕者有其田,糧食自給有余,副業收入也比較豐厚,除生活費用,一般都有積蓄,用于改建房屋,兒孫求學婚配�,F在多數人家蓋起了樓房,有在外致富的年輕人回鄉辦起了企業,成為當地農民的領軍人物。

        油坊嶺的居民,大部在明清時期從安徽、江蘇大移民時遷來的。由于那時此處尚無人煙或極少有人居住,移民先祖按照這里的山形水勢選點建房,開墾土地,休養生息。此時基本上是一個姓氏居住一個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人口的增加,由單門獨戶逐步發展為數十乃至百戶人家,數百人口,一個姓氏即成為一個自然村莊。如:老屋場、黃泥堡、后河浪、蔣家臺、赤地上街頭的朱姓,瓦屋、面店、梅子溝的吳姓,油房灣、碾子溝的桂姓,河東、河西的湯姓,黃柏的沈姓,梅子嶺的陳姓,等等。這些村莊建國后即自成為一個村民小組。在這些大家族中,一般建有祠堂,修有墳山,選有族長,定有族規族約。教育子孫后代遵紀守法,積德行善,造福人民。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