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爐》《帶燈》正在進行翻譯
賈平凹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從1973年就開始發表作品,可以說,西北大學是他創作的起點。所以昨晚在母校舉行的頒獎儀式不禁讓人們想起,青年時代的賈平凹就是靠自己的勤奮和天分,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收到象征榮譽的勛章,賈平凹也非常激動,他表示,“我尊重、珍惜這枚勛章帶來的榮譽,法國的文學藝術高貴而美妙,深受全世界人民尊重熱愛,當我還是學生時就常常閱讀法國文學。后來我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法國人追求自由追求藝術的精神也時常給我鼓舞。”賈平凹笑稱,以前總是覺得法國離自己太遙遠了,可是沒想到《廢都》在法國出版之后就獲得了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從那以后,我也結識了很多法國朋友,至今和他們保持著友情,《廢都》獲獎后,前任法國駐華大使海曾經請我去北京,在大使館設宴招待我。法國人對文學的熱情和包容都很讓我感動。”賈平凹隨后透露,目前他的《古爐》和《帶燈》都正在進行法文版的翻譯,“今后,我會珍惜榮譽、決不懈怠,為中法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記者了解到,賈平凹不是第一次獲得來自國外的獎勵,他的作品《浮躁》獲1988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但是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中國作家在公眾心中一夜之間進入了新的實力盤點,賈平凹被認為是與莫言“旗鼓相當”的著名作家之一。所以,賈平凹此次獲得這枚勛章便更加引人關注。雖然這一獎項不能與諾獎相比,但是在場多位文學界人士認為,這意味著賈平凹在“外來因素加分”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兩部正在翻譯的作品在國外的反響也格外令人期待。
平凹:年少輕狂是每人必經階段
賈平凹說他當編輯的時候,見過很多搞文學創作的人,年輕時寫作容易狂妄,“狂妄是一個很偏執的思維,一狂妄就影響自己吸收更多的東西,狂妄的人沒有一個最后行的,往往只能走到一半,走不到最后,一定要一手自卑一手自尊,因為自卑了以后,可以靜下來吸收更多的東西,實際上人在一生中,受到別人的打擊也是一種財富。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敵人,敵人也是你前進的一個方向,如果你一生能遇到一個強大的敵人,那也是光榮”。
“一般土地上長出苗苗的時候,分不清是草苗、樹苗還是莊稼苗,只有長高以后你才能辨出。從這個角度講,大家都是苗的時候,能成為什么苗苗其實自身能感覺到。我在年輕的時候,見過一些編輯老師和評論家,問他們我的作品能不能寫好,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也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青年作家一定要看清自己是什么苗苗。對于寫作來說,再一個就是比堅持,因為文學在某種時候講究爆發,講究持久力,因為他是‘馬拉松’。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差不多,百米賽跑,就差一兩步,一點點,任何比賽,其實就是比那一兩步”。
然則,真實的文壇是沒有這么和諧的。如今天我發表作品了,他沒發,我就嘲笑他的事時有發生,暗地里較勁。對此,賈平凹表示:“這說明不了什么問題,或者是今年你紅了他沒紅,或是明年他紅了你沒紅,這都說明不了問題。因為文學,成名比較容易,成功難,我們對文學一定要敬畏。”
而在大家眼中,類似于如火如荼的文化節一樣的文人聚會活動,一般也是徒有其表的。賈平凹說:“這些年我見得多了,文學上形成的一些關系好的人老在一起,開始是以文學的名義聚在一起,談著談著就開始喝酒打牌,或是干別的事情,然后就是互相吹捧,互相按摩,你把我捧,我把你吹……這種風氣一定要杜絕。”
作家柳青也曾說過:文學是一場馬拉松運動,它是以60年作一個階段畫線的。作家比的是生活積累,積累得越多,寫的東西就看得透了。
(據《西部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