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沖突對能源、農產品、原材料等各領域外溢影響顯現,剛從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中脆弱復蘇的法國經濟再次受挫,法國經濟復蘇步伐受阻。近期公布的系列經濟數據與對未來預測使得部分極力鼓吹“戰爭經濟學”支持加大對俄制裁的人,開始深刻反思法國經濟的未來出路究竟在何方。
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曾提醒,法國經濟的復蘇趨勢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食品等價格上漲影響,這將影響法國未來的購買力,特別是農業與工業部門將持續承壓,而能源價格上漲與供應鏈紊亂將進而影響企業與家庭預期。
法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法國財政赤字為1609億歐元,財政赤字率達6.5%,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112.9%。同時,法國2021年財政收入較上年增加1018億歐元,增幅為8.4%,財政支出較上年增加571億歐元,增幅為4%。而法國政府在2020年為應對疫情而推出的大規模刺激政策也將財政赤字率推升至8.9%,遠高于2019年的3.1%。
如果說2021年經濟表現尚屬差強人意,當前的俄烏沖突則極大打亂了法國經濟復蘇步伐。法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3月,法國商業信心指數由2月份的113點降至107點,顯示法國工商界對俄烏沖突與能源價格上漲的擔憂。同時,3月份零售業信心指數也從2月份的107點降至99點。另外,以建筑業為代表的部分行業就業預期正在承壓,且面臨不確定性增加、供應不穩與招工困難等多重挑戰。
法國經濟學界認為,從目前形勢來看,法國經濟預期“偏軌”與承受外溢沖擊已不可避免。俄烏沖突將直接誘發能源供應危機、難民涌入及國防開支驟增等連鎖反應,最終對法國乃至歐盟的整體經濟政策造成巨大影響。雖然歐洲在應對此次危機中展現出一定的團結與決斷,但外溢影響將是持續性的,可能影響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政策決策。預計到2022年底,相關決策的直接預算影響將超過歐洲GDP的25%。
專家分析認為,法國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一是法國面臨嚴峻的通脹沖擊,直接影響家庭購買力與企業生產成本。據法國央行預測,法國2022年通脹率將在3.7%至4.4%之間。對此,法國經財部長勒梅爾指出,預計到2023年相關價格才能恢復至更合理水平,目前急需采取必要措施抵消通脹影響,但避免采取工資上漲與物價漲幅掛鉤等方式,防止可能引發的“工資—通脹螺旋上升”。二是俄烏沖突在能源、農產品與原材料等領域的外溢沖擊將綜合影響法國經濟增長節奏與韌性,在經濟、貿易等領域帶來新壓力。經合組織等多個經濟機構預測,包括法國在內的歐盟經濟增長將放緩。對此,勒梅爾坦承,法國政府最初預計2022年GDP增速將達4%,當前不得不下調這一預期,但具體降幅仍不確定。三是法國經濟增長放緩與通脹持續將誘發連鎖反應,包括物價上漲持續抑制購買力與家庭消費,企業投資持續承壓,旅游業受沖突影響將重返低迷,同時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困境將直接抑制市場需求,進而對法國出口造成影響。
對此,法國經濟學家建議,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必須對歐盟政策體系進行全面重調,特別是預算的優先事項、宏觀經濟政策、市場監管原則與成員國分工等。具體而言,一是在短期內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如轉移支付、減稅、價格管控等以應對通脹。二是構建更為多元化的能源供給格局,充分調動私有部門加強歐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協調公私部門間、成員國間的責任分攤。同時,構建包括供應來源多樣化、區內互聯互通、斷供應急儲備等在內的高效、安全的能源體系。三是針對俄烏沖突下歐洲國防開支驟增、難民安置、能源供應吃緊等帶來的預算激增,采取更靈活的一攬子預算方案。
在俄烏沖突背景下,法國經濟承壓僅是歐洲的一個縮影,其疫情下逐步強化的經濟韌性正再次面臨挑戰,但無論復蘇路徑如何靈活化、保護措施如何前置化、防御保障如何多樣化,建立在狹隘的“戰爭經濟學”基礎上的制裁與反制裁、經濟復蘇與發展等理念都是站不住腳的。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當下,不能關起門來以鄰為壑,應看清穩定、包容的外部政策對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報記者 李鴻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