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因為一樁經濟糾紛案件前往中國工商銀行西安分行城南支行(原中國工商銀行陜西省分行城南支行)查證該公司時卻被告知:“該單位在我行無賬戶”。
隨后,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執行庭法官趕到陜西新北方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查證陜西辰業公司設立初期的驗資情況,沒想到事務所的回答是:“經查,我所未出具此驗資報告,注冊會計師簽字和簽章均為冒名頂替及偽造。”
而上述門面房的賤賣,均與陜西辰業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2003年2月,陜西辰業就用這個虛假資料注冊的“公司”,從陜西省住建廳申請了房地產開發資質,開始了和陜建機公司的合作。
2003年8月25日,陜建機公司新任總經理賀釗與陜西辰業高長安將聯建協議改為集資建房聯建協議,“乙方已向甲方賬戶轉入的50萬元人民幣,作為本項目的合作定金”;并約定“對本項目資金管理實行雙控雙簽管理,并以陜西辰業名義設立項目部資金賬戶,銷售和融資資金全部進入共同賬戶。”
2005年8月15日和10月14日,中國航空港建設總公司西安分公司向陜建機公司指定的設立在西安市朱雀路信用社的辰業公司賬戶分兩次轉賬支付履約保證金400萬元,收款收據上均蓋有陜西辰業財務專用章和陜建機公司基建辦公章。
2011年3月8日,陜建機公司高建華和陜西辰業高長安雙方簽訂了《馨鑫嘉園項目分賬約定》合作協議顯示陜建機公司利用倉儲用地13.44畝,土地成本被“計算”為453萬。而辰業公司的投入是僅為“乙方已向甲方賬戶轉入的50萬元人民幣,作為本項目的合作定金”。
而時任陜建機公司總經理賀釗、副總經理高建華于2012年8月9日簽署的一份《項目階段性財務情況說明》透露:“依據項目聯建協議利潤五五分成原則可以推算出項目利潤總額為2346萬元。”
2011年9月7日,陜建機公司提交給陜西省工商局網上年檢資料卻顯示,全年銷售收入為8萬元,全年凈利潤為-20.79萬元;
2012年7月,《民主與法制時報》報道了“馨鑫嘉園”項目《房屋沒驗收,房本怎到手?》的調查報告后,引起了陜西省副省長江澤林的關注,隨后,陜西省住建廳委托陜西正大會計事務所有限公司對“馨鑫嘉園”項目進行了全面審計。審計報告顯示,該項目辰業公司應收賬款3500萬余元,其中一家名為陜西開利置業有限公司的企業借款就高達2218萬余元;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9月7日,辰業公司未分配利潤近2892萬元。
職工們表示,這表明辰業公司用50萬就套走了陜建機公司5000萬。
建機公司職工反映,所有的項目收入款項全部打入辰業公司賬戶,工程后期,陜建機公司已對賬戶失去控制。
工商檔案顯示,在工程完工后,辰業公司兩位發起人高長安(原法定代表人)、連煒即已將各自名下股份2009年5月25日全部轉讓給朱幸建、張宏平,并由朱幸建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記者依據朱幸建、張宏平在工商檔案上登記的身份信息在西安市公安局調取兩人的戶籍信息發現,張宏平在工商檔案上登記的身份證號碼錯誤,無法調取其戶籍信息,屬虛假注冊。而朱幸建戶籍信息上載明的住址為某單位的職工集體宿舍,并非其真實住址。
2010年10月18日,陜西辰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賬面上最后一筆款項1253000元通過陜西省農村信用社轉入一家名為陜西開利置業有限公司的賬戶。陜西開利置業累計向“馨鑫嘉園”項目借款高達2218余萬元。
而開利公司的股東兼發起人王興勝正是辰業公司副總,王琳系辰業公司出納。
2012年11月7日,就在西安市公安局就涉嫌偽造公章傳喚了陜建機公司總經理賀釗之后不久,西安市公安局蓮湖分局副局長薛國旗辦公室迎來了一位以陜建機公司職工名義前來信訪的不速之客,依據現場影像及信訪室登記資料,信訪者是陜西辰業的原法人代表高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