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潤研究院與群邑智庫聯合發布《2013胡潤財富報告》,在千萬富豪中,分別有15%的炒房者和15%的職業股民,共占千萬富豪人數的三成(8月15日《揚子晚報》)。
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只要房子地段好,尤其是學區房之類,基本擁有一套就能成為千萬富翁。更不用說,在“宇宙中心”五道口擁有一套每平方米十萬的天價房了。
擁有多套房產的“北京大媽”“上海大媽”,不在少數,因此這樣的統計結果,還是具有可信性的。至于那15%身為千萬富豪的職業股民,就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從億萬富翁炒成千萬富翁了。
靠買房發家的富人,擁有的只是紙面上的財富。首先,他們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很低,一旦樓市崩盤,則他們曾經的千萬身家,一夜之間就可能變成負債。如果是采用貸款方式進行的投機性購房,更會導致銀行大量的壞賬無法收回,從而引發國民經濟的全面停滯。其次,他們的消費能力也比較低,如果千萬身家都只是固定在房產上的話,意味著本可以投入市場的流動資金,失去了流通性。而錢荒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許多創新型企業也因此失去了成長的可能。
當房產投機成為發財致富最有效的手段,這樣的經濟如何能保障持續性發展?一個經典的段子是“如果馬化騰,馬云,史玉柱,他們當年沒創業買了房,現在貸款可能還沒還完呢!”其實,用財富金字塔頂端的人來做對比,并不公平,還有更多的創業失敗的人,對他們來說,十幾年的辛苦折騰,可能財富還真不如早年買房的人來得多。
但社會不應當形成這樣一種現實,不應當讓更多的富人發家于投機性購房,不應當讓全體國民財富都被房產綁架。應當讓更多通過開辦創新型企業的年輕人,通過智力投資和體力投資,獲得財富增長的機會。古人常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于眼下中國的富人來說,財富不僅應當來得合法,更應當關注他們財富增長的方式,都靠房產發家,顯然不是健康的情況。(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