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不易
除了上述三地之外,根據北京產權交易所的數據,2012年共有15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通過北交所轉讓17宗房地產項目,成交額為9.64億元。其中,上半年有11家,退出13宗房地產項目;下半年僅4家,退出4宗項目。
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在其他地區,整合國資房地產業務做大做強者有之,打造當地投融資平臺者也有之。但真正決心讓國資退出房地產業務,僅南京一家。即便考慮到地產業務為主業的國資,整合進程之緩慢也讓人驚訝。
在南京市國資“退房”的說明中,有一段話直擊要害:“在新的形勢背景下,國資投資一般房地產開發存在著與民爭利、滋生腐敗、國有資產流失等不良現象。因此,從符合國家改革要求,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出發,國資房地產企業退出一般商品房(除保障房、科技文化地產外)開發領域非常必要。”
問題還不僅僅在于“與民爭利”、“滋生腐敗”、“國有資產流失”,而且,由于國有企業有政府信用做支撐,有壟斷帶來的利潤和廉價的資源,以及政策優勢和資金優勢等,它們的參與將會對房地產市場秩序帶來破壞。
南京的“退房”宣言,應該已達成業界共識。但由于龐大的利益捆綁,地方政府對此多視而不見。因此,即便問題顯而易見,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的地方政府也寥寥無幾。
國企不愿意退出房地產市場,利潤豐厚是原因之一,實業受困是原因之二。國家調控目標屢屢落空,房價上漲使得囤地就可以賺錢,這對于任何企業都具有無比的吸引力,國企有更多優勢資源,介入房地產在所難免;而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以及國資增值保障的要求,則讓國企加劇了進入房地產的趨勢。此時,再談退出房地產,談何容易。
即便在南京市,這一舉措也是殊為不易。為確保“退房”工作順利有序進行,南京市“成立由市政府錢建寧副秘書長擔任組長,市發改委、國資委、住建委、財政局、工商局、國土局、規劃局、監察局等部門負責人、各區分管區長、各功能板塊負責人”組成的工作組。并對國資委、發改委、住建委、國土局、規劃局、財政局和監察局下了嚴格命令。命令中多為“一律不再”、“嚴格”、“不……不……”、“停止”、“不批準”等詞匯。其退出決心可見一斑。
央企教訓
地方國資“退出”房地產來源于國資委要求78家非地產主業央企退出之后。
2009年,是央企大規模介入房地產之年。134家央企,約七成企業涉足房地產,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僅有16家左右。
2010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文件《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國有資產監管部門要進一步規范國有大企業的房地產投資行為”。
當年3月,國資委明確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必須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在15個工作日內制訂有序退出的方案。
在此期間,中國房地產報曾就非主業地產的央企退出情況采訪國資委,其表示,由于房地產具有開發周期,不可能說退就能退,會要求其有序退出,并未給出具體時間表。
近4年時間過去,根據媒體報道,名單中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78家央企退出者不足1/4。當年率先宣布要退出房地產業務的中石油與中石化,曾是“退房”表率。但在2012年下半年,中石油旗下子公司擊敗萬科[簡介 最新動態]、保利[簡介 最新動態]等房企,搶得北京昌平的一幅住宅用地。中石化也在北京朝陽區獲得一幅商務金融用地。
“退房令”中缺了時間表,也沒公布78家央企詳細名單,更沒有禁止其再投資再購地,房地產周期開發就更加難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