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式大拆大建背后,有著政府官員和開發商等群體依靠城建拉升G D P創造政績、牟取房地產建設暴利等因素。而城市規劃缺乏權威性和連續性,也是重要原因。
“我國很多短命建筑的產生是由于空間布局的不合理性,或者是因為政府規劃的改變。”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表示,城市規劃缺乏預見性和政府盲目追求利益導致政策的不連續性是造成“短命建筑”頻現“罪魁禍首”。如果政府能在規劃前或者拆除前綜合考慮,很多不必要的浪費完全可以避免。
一些城市規劃專家表示,規劃朝令夕改的短視觀念、利益驅動是短命建筑的直接推手。無論是拆還是建,都“全靠領導一句話”。其中有的城市,換個領導,就要變個樣。“規劃即法”,但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河北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專家蔣群力等表示,我國規劃法律地位和權威性不強,缺乏連續性,政府為了增加賣地收入、拉動G D P增長、提高政績而熱衷于大拆大建,“一任市長一個規劃”現象并不罕見。無論是現有規劃,還是已落成的建筑,動輒就推倒重來。
業內專家表示,一般而言,城市總體規劃是以20年為期限進行編制 , 而 經 濟 社 會 發 展 是 “5年 計劃”,這就容易造成城市規劃趕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中國建筑學會專家徐宗威表示,我國城鎮化速度快,社會公眾對城市設施的需求變化也很快,一些建筑由于城市建設而被拆除有其客觀的需求。從長遠來看,應科學協調城市規劃與社會進步需求的關系。
多措并舉打造“百年建筑”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一些專家擔憂,除了大城市,當前中小城市盲目建設的低品位、低質量的“短命建筑”也有可能不斷增多。“建筑短命”現象違背城市發展規律,沒有文化積淀的鋼鐵水泥森林式城市,難以充分體現城市價值。政府在地價升值、發展經濟方面獲益,但在文化、歷史、民意以及能源消耗等方面也存在隱形損失。
根據專家測算,如果合理規劃,有效提升建筑使用年限,每年可節約數百億元資金,減少大量建筑垃圾、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F在,我國建筑技術日臻成熟、現代化,未來因建筑質量低劣而短命的建筑可能只是極少數,當務之急是處理好發展速度、規模和合理科學規劃的關系,克服地方政府僅注重解決城市暫時困難而忽視未來長遠發展的弊病,盡量避免走彎路。
強化監管,增強規劃權威性、嚴肅性、延續性和執行力,重大工程隨意拆建造成嚴重浪費,應嚴肅問責。“當前,短命建筑產生后,無人調查和問責,也縱容了此類現象多發。”潘家華說,房子是誰規劃的?花了財政多少錢?為何要拆?拆了以后干什么?如果對每個大型建筑來龍去脈都搞清楚,建設和拆除都有透明程序,都要明確責任,就不會產生這么多的浪費。
提高建筑規劃的透明度,讓公眾參與決策,遏制拆建的隨意性。一些規劃專家表示,建筑不僅是政府工程,更是老百姓民生工程,應重視發揮城市居民和規劃專家在決策中的作用,可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并廣泛征求社會意見,包括建筑的規模、選址、體量、風格等方面的意見。
目前,我國一些城市探索了設立意見箱和電子信箱、邀請市民參加有關展示會、評審會、論證會或聽證會等活動,或聘請市民為城市規劃監督員。未來,還應建立公眾參與長效機制,將公眾參與規劃進行立法,要求規劃的審批應有公眾意見,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