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副中心城市是閻良、臨潼和戶縣,計劃均以特色主導產業打造50萬~60萬人口規模的副中心城市;
八個新城包括周至、藍田、高陵、涇陽、三原、富平、常寧、洪慶等,均建設成10萬~15萬人口規模的新城。
“大西安”還計劃建設中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的現代國際交通中心,構筑安全、通達、高效、綠色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構建都市區對外2小時輻射圈、內部1小時通勤圈、主城區半小時通達圈。
航空規劃方面,計劃2020年末年旅客吞吐量超過5000萬人次,建設4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重點建成面向國際的大型航空樞紐,基本建成中國第四國際樞紐機場的國際航線網絡;
鐵路規劃方面,將建成全國六大客運中心、十一大組編站和十八大集裝箱運輸中心;
公路交通方面,在現關中環線與西安繞城高速之間規劃大西安環線、新繞城高速高等級公路、拉大大西安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實現以繞城高速(新三環)為內核,關中環線為外核的交通體系。
既有鮮活的城市案例,又有詳實的權威數據。昨天的論壇上,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就《大西安總體規劃空間發展戰略研究》進行了熱烈研討,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提出了中肯建議,也表達了對未來西安建設的美好期許。
建設“高容納的城市”
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以“全球化時代的西安城市發展對策研究”為題,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筑師朱小地認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是西安最后一次重返世界文化中心的機會”,而“創新”是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最好對策。
朱小地建議,西安要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著重引進生態農業和服務業的高技能人才;強調現代農業作為生態環保與涵養和對于服務業的支持作用,將農民就地轉化為農業工人;疏解制造業,大大減少工業企業在城區及近郊區域的存在;進一步擴大和優化服務業的比重,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
朱小地還建議建設“高容納的城市”,建設用地的使用性質可由市場需求決定。除社會住宅之外放開商品住房日照遮擋要求,放開建設用地綠地 (論壇 新聞)要求,將規劃管理關注點從具體項目轉移到公共空間上來,不斷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為外來人口“市民化”
留出充分余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會長林家彬提出,大西安建設,要為外來人口的“市民化”留出充分余地。
林家彬說,西安應借鑒廣東、上海等地的做法,采取“積極漸進,梯度賦權”的戶籍制度改革思路。近年來,上海、廣東等地實施了“居住證”制度,外來人口憑居住證享有一些基本權利,在領取居住證和繳納社會保險費達到一定年限,且滿足其他附加條件后可申請常住戶口,進而享有更多權利。
林家彬說,要注重城市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要在用地指標、區位、配套設施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此外,對垃圾處理場等市政設施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規劃,預留用地并強化對周邊地區的土地用途管制,以避免將來陷入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