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一些國家與我國爭奪中醫藥標準國際化主導權的嚴峻形勢,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委員建議,我國應多方協作,重視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問題。
于文明列舉了三個事實以說明形勢之嚴峻: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針灸穴位西太平洋區域標準》發布,全部361個穴位中的359個穴位定位與中國現行國家標準相同,但是韓國韓醫協會卻稱“世界衛生組織沒有選擇中國和日本的針灸穴位位置作為標準,而是選擇了韓國”,引起世界嘩然。
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發布的《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醫藥的名詞術語,3206條名詞術語中,僅有8條術語來自于韓國東醫四象醫學,卻被去中國化冠以“傳統醫學”的名稱而發布。
2009年7月,韓國將在我國中醫藥典籍基礎上摘編的《東醫寶鑒》初刊本申報納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并向國際推廣。
“這一系列事件給我國中醫藥走向世界帶來負面影響,也警醒我們必須加快推進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工作。”于文明說,這項工作不是國家中醫藥局一家的事情,需要多部門合作。
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諸多標準制定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各國紛紛將其作為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作為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貿易保護的重要措施。
于文明建議,將中醫藥相關標準制定工作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納入國家重大規劃給予支持,相關部委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統籌研究、指導、規劃、協調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工作,建立聯動機制,推進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工作進程。
全面加強國內中醫藥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工作,國家相關部委應支持設立中醫藥標準化研究、制定、推廣專項資金。將中醫藥標準研究、制定、推廣、應用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促進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與服務,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張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