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事業有成的湖南商人,一位是韓國80后青年,兩人素昧平生遠隔千里,卻因為骨髓移植而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20日,躺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血液科病房的湖南白血病患者黃欣(化名)正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救治,盡管面容憔悴,但目光中充滿希望,三天后他將迎來從韓國運抵長沙的“生命之血”。這一橫跨中韓兩國的愛心傳遞,讓黃欣成為了中國首位接受外國供者捐獻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
病魔突襲:中年漢子患上絕癥
對湖南湘陰人黃欣來說,2009年8月17日無疑是灰色的一天。就是這天,他被確診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2a型,也就是俗稱的白血病。這個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的結果讓這個中年漢子的心被徹底“擊碎”。
醫院血液科專家對黃欣進行了多次化療和對癥治療,病情逐漸得到好轉�?紤]到親屬間沒有匹配的骨髓,醫院于2010年7月為黃欣做了一次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造血功能恢復良好,骨髓癌細胞控制在了5%以內,并且獲得完全緩解。
但好景不長,患者在今年6月來院復查時,發現有復發趨勢。盡管通過再次化療,使患者的病情趨于穩定,但血液科移植專家徐雅靖副教授帶領的治療小組意識到,化療只是緩解病情的一種手段,并不能徹底根治其白血病,根治的唯一辦法只能通過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
愛心接力:湘雅協助境外求“血” 韓國找到配型骨髓
尋找骨髓的過程跌宕起伏。在與身邊的親朋好友紛紛配型失敗后,黃欣開始“淡然”起來,靜靜等待命運的安排。但為他治療將近兩年時間的湘雅醫院醫護人員們卻始終沒有放棄,“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地挽救這條生命。”
但想要找到一個可以配型成功的供者就像在大海撈針。湘雅醫院血液科找到了中華骨髓庫總庫,并由該骨髓庫涉外部的工作人員向包括臺灣地區、新加坡等多處求援,申請配型檢索,但均以失敗告終。
正當黃欣一家幾近絕望正準備放棄之時,2011年7月的一天,從韓國傳來佳音:當地骨髓庫找到了一男一女兩位與王欣初步配型基本吻合的供者,通過進一步確認10個位點的高分辨結果,以及嚴格的體檢之后,最終選擇了一位80年出生的男性供者為其捐獻外周血造血干細胞。
據徐雅靖副教授介紹,在通常情況下,男性供者發生排異反應的可能性更小,因此比女性供者更適合捐獻骨髓。另外,由于東西方人種間的差異,來自西方國家的供者很難與東方人進行配型,而同為亞洲人的韓國供者則相對來說更容易配型成功。
生命曙光:湘雅專家積極施救 “生命之血”即將抵長
9月初,湘雅醫院血液科對黃欣的相關病情進行了全科大討論,同時決定對其進行放化療預處理的治療方案和外周血造血干細胞輸注的具體時間�;颊咭延�9月9日進入該科無菌層流室開始大劑量放、化療(即預處理),9月23日放化療結束后,韓國骨髓庫的工作人員就會在當晚護送從韓國供者身上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細胞抵達長沙,并最終通過靜脈血管輸注到患者體內。
徐雅靖副教授表示,像黃欣這類非血緣移植病例的成功率大約在50%至60%,但患者在輸注后仍要預防可能發生的排斥反應,并防止感染。“手術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我們會全力以赴”。
“如果一切正常,只需通過十余天的重建造血,黃欣便能從無菌層流室過渡回到普通病房,經過調養后康復出院。”
據介紹,湘雅醫院是衛生部審批的湖南省內唯一一家非血緣造血干細胞移植醫院。(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