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 信任度低 兒科醫生hold不住
深入了解這些白衣天使的工作壓力,
或許有助于看清醫患關系緊張癥結所在
“看個急診成慢診”、“掛號排隊要幾個小時,醫生問診只花三五分鐘”、“一些醫生態度很不好”、“小病都要往大醫院去”……在昨日本報報道《小病求診多舍近求遠 逾八成輸液有抗生素》中,本報記者通過體驗調查,客觀呈現了目前深圳兒童就醫存在的事實。
在這些事實背后又隱藏著哪些問題?而直接面對這些患者的醫務人員工作狀況又如何呢?昨日,深圳市兒童醫院的醫生和工作人員面對面向記者講述了他們承受的壓力以及面對緊張的醫患關系的無奈。管窺這些白衣天使的現實生活和工作狀態,或許有助于我們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客觀看待由“八毛門”引發的醫患關系糾結的討論。
-醫生壓力
門診醫生連軸轉 一天最多要看八九十名患者
患者掛號看病難,對于接診的醫生來說更是一個體力和精神上的挑戰。“每天任何時候急診科排隊候診的患者都有近100人,高峰期有100—200人,而能排出來的坐診醫生只有4個,一個醫生一個小時看10個患者,4個醫生一個小時也只能看40個人,這就意味著在急診科看病,至少得候診2個小時以上。”急診科主任付丹說,這樣一來急診也變成了慢診,“有時候甚至比在普通門診候診時間還要長,而接診的醫生一坐下來就是七八個小時,有的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付丹說,而進入急診科60%的病人的病在社康醫院或其他綜合醫院是可以解決的。
普通門診的醫生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呼吸內科主任劉燦霞告訴記者,該科室每天值班的醫生有25人,每天上班的時間是早上8點到中午12點,下午2點半到5點半,門診病人達到2000人,“醫生少的每天看五六十名患者,多的要看八九十人,”劉燦霞說,“大部分醫生為了多看一些病人,中午經常會看到1點鐘,有時候下班了還有要加號的。”而有的�?崎T診,比如內分泌科等,由于醫生較少,每個醫生的門診量在高峰期要超過100人,“他們連中午休息的時間也沒有,就是叫個盒飯或者自己帶個便當,吃完之后馬上就要看病。”
門診醫生連軸轉,住院科室的醫生也沒有休息日。“PICU(兒科重癥監護室)只有3個住院醫師,一個住院總醫師加上一個主任和副主任,但是,PICU有15張病床,每天基本上會保持10個左右床位住上。”兒科重癥監護室副主任醫師楊衛國說,“幾個住院醫師是24小時輪流值班,基本上沒有休息日。”
深圳市兒童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醫院日均門急診量達到4038人次,從4月開始,日均門診量4400人次,最高日門診量5500人次,月門診量突破14.2萬人次,創下了醫院建院以來的最高紀錄,也已經遠遠超過醫院接診能力極限。由于醫院醫生數量有限,大量患者的涌入,造成候診時間延長。該負責人介紹,該院普通內科門診高峰時段候診時間長達6小時,急診也要4—5小時。同時,門急診醫生由于長期加班,得不到調整休息,身心疲憊,多名一線醫生病倒,有的醫生帶病堅持在崗位上。付丹告訴記者,急診科的醫生都是有10多年臨床經驗的35歲左右的醫生,“其中有一個剛30歲出頭的醫生就患了高血壓和心臟病,自己都快要被我們急救了。”
住院“一床”難求 家屬常有過激行為
疾病高峰期,到兒童醫院住院很難等。記者了解到,該院目前的床位數有600張,年手術量近9000例,“醫院日門診量已超過當初設計能力的近2倍,而醫院長期每天要住近700名病人,以前高峰期擇期手術也需要預約等候3個月以上,現在經過流程改造手術排期短了,但還是難。”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