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健康 > 健康資訊

      聚焦全科醫生難培養:發展空間小 待遇留不住人

      2011-09-22 15:34:39 來源:

        “在臺灣,全科醫生的培訓過程十分嚴格,必須要接受7年醫學院培訓、1年全科培訓和3年�?婆嘤�。1988年,臺灣正式將全科醫學作為重要學科來發展,每年有150至180名全科住院醫生訓練名額,約占全臺灣醫學院畢業生的14%,在所有科別中居第四位。” 張煥禎介紹說,全科醫生培訓時,收入是畢業后的一半。因為培訓合格的醫生就業后的收入很高,所以大家對培訓時付出的艱辛都較認可。

        比照臺灣的情況,張煥禎認為,中國內地全科醫生的培訓應該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是依靠全科醫生制度,對全科醫學人才進行規范化培訓,需時3年;二是可以從縣醫院抽調骨干醫生進行全科醫生培訓,為時1年。鑒于全科醫生培養周期較長,在正規培養的全科醫生還沒有下到基層前,抽調縣級醫院的醫生進行全科醫生培訓,讓他們先負起全科醫生的職責。

        人才培養出來后需要有評價機制。職稱是衡量醫生業務能力的一把尺子。據潘志剛介紹,目前在對全科醫生進行職稱評定時,基本參照其他�?频捏w系,只是把標準和要求適當降低。原因在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不太清楚全科醫生崗位的職責。因此,要建立全科醫生的評價機制,建立職稱系列,首先應該把社區功能服務包定義清楚,然后根據崗位制定相應的職稱系列及考核方案。

        3

        從單項激勵到綜合配套——

        實現對全科醫生有效激勵,需要一個好的機制,同時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事、分配、補償、管理等制度進行配套改革

        楊瑞紅每周要入戶兩次,給慢性病患者、65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做隨訪,平時還要出診,工作量較大,內容較龐雜。但是很多項目收不上錢,楊瑞紅覺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體現不了全科醫學的價值。她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董硯奉說,全科醫生只比其他醫生的收入多15%左右。

        四川新津縣花源鎮公立衛生院院長楊成認為,既然接受了全科培訓,醫生的能力會相對高點,應在待遇等各方面有一些傾斜,否則基層還是留不住人。

        《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指出,由于社會認同度低,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科學的績效考評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難以吸引和穩定人才,條件較為艱苦的山區、民族地區和貧困邊遠地區尤為突出。2003—200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人員分別占在崗相應職稱人員總數的35.7%、10.1%、9.5%。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曾益新說,實現對全科醫生的有效激勵,需要一個好的機制,必須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事、分配、補償、管理等制度進行綜合配套改革。

        2005年以來,上海以強化公益性為核心,啟動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推動運行機制轉換。通過補償機制、收入分配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與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掛鉤的分配制度。

        在此基礎上,上海市還對社區的全科醫生進行了人事制度改革。規范化培養后的學員被基層社區衛生服機構錄取后,與市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簽訂勞動合同,并按規定交納社會保險。外省市戶籍學員可申請辦理上海市引進人才居住證。

        這些改革,讓來自安徽的劉忠仁大夫感到安心。2010年,經過3年的規范化培養,他正式成為上海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每月收入達到五六千元。

        “進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年多,最大的感受是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劉忠仁坦言,他的全科醫學專業知識比較扎實,因此很快得到了居民的信任。“我能感受到這幾年全科醫生地位的變化。當然,如果能夠在經濟收入上予以適當提高,就更好了。這一行,還是有干頭的。”他說。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