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蠶絲是白色的,而蘇州大學卻研制出紅、黃、綠色的天然彩繭。近日,在201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評獎中,以蘇州大學為主要完成單位的“天然彩色桑蠶繭絲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一等獎。該成果得益于蘇州大學近年來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發展理念。
作為一所在紡織和絲綢教學、研究領域有著百年歷史的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擁有全國高校唯一的從栽桑、養蠶、制絲、織綢、印染后整理到服裝設計的完整絲綢產業鏈學科群�;诹己玫慕z綢科研基礎,2008年12月,國內紡織絲綢行業唯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蘇州大學。
實驗室成立后,蘇州大學聯合西南大學農業部蠶學重點開發實驗室、浙江絲綢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蘇豪國際集團公司等業內知名研究機構和龍頭企業,在技術研究和創新、產品開發和推廣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在產業布局、人才引進、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實驗室政策上的托底和經濟上的支持。
與其他重點實驗室不同的是,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的任務是引領全國整個絲綢行業的升級換代。“目前,實驗室科研人員的所有課題項目全部來自企業。企業從生產過程中直接發現問題,我們則列入課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為絲綢企業行業服務。”實驗室執行主任、蘇州大學紡織服裝工程學院院長陳國強說。
目前,國內外對絲綢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利用天然蠶絲蛋白極好的生物相容性,開發有別于傳統絲綢的絲蛋白支架材料,用于骨折等組織修復。在這方面,蘇州大學的研究成果頗有后勁:李明忠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在生物醫用蠶絲材料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并與江蘇蘇豪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絲蛋白創面修復材料系列產品開發。燒傷、創傷患者不再需要移植自體皮,而是以天然蠶絲制成的“人工皮膚”替代,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蠶絲絲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可調控的生物降解性,用它來制作的創面修復產品安全可靠,能夠有效促進創面愈合、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提高創面痊愈率,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有著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李明忠說。
“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讓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2010年,由實驗室科研人員選育成功的四眠細纖度家蠶新品種,被農業部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列為重大科研成果。新品種家蠶不僅產量高而且繅制的生絲品位全部達5A級以上,且已在南通市建立4個示范基地進行推廣,實現蠶農增收超過30%。而另一項雄蠶絲項目自產業化以來已累計增加產值15.5億元,新增利稅1.7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39億元。(中新網)